文化解释的魅力——评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
被引量:8
出处
《民俗研究》
2000年第3期143-151,共9页
Folklore Studies
参考文献1
-
1(美)乔治·E.马尔库斯(George,E.Marcus),(美)米开尔·M.J.费彻尔(Michael,M.J.Fischer)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66.
同被引文献38
-
1王铭铭.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J].教学与研究,1999(4):30-36. 被引量:58
-
2肖俊明.文化人类学的转折──戈尔兹的解释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4(2):1-6. 被引量:1
-
3肖俊明.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文化批判(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4(4):8-12. 被引量:2
-
4肖俊明.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文化批判(下)[J].国外社会科学,1994(5):17-22. 被引量:1
-
5郭小凌.浅论史学中的宏观与微观研究[J].世界历史,1993(4):95-98. 被引量:6
-
6包茂宏.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3):93-103. 被引量:28
-
7陈启能.略论微观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2(1):21-29. 被引量:88
-
8包茂宏.马丁·麦乐西与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4):114-126. 被引量:19
-
9王挺之.社会变动中的群体与个人——新微观史学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2(2):26-30. 被引量:18
-
10澜清.深描与人类学田野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46-49.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8
-
1裴玉成.阐释的可能——读格尔兹的《文化的解释》[J].西北民族研究,2007(1):210-214. 被引量:6
-
2单领军.意义和象征的深度描述——谈吉尔兹《文化的解释》[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10):196-197. 被引量:1
-
3张卓,杨明.“游子”的新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战线,2011(7):246-248.
-
4宋田,李兴.关于格尔茨深描方法论浅析——《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有感[J].东方企业文化,2011(5X):251-251.
-
5赵九洲,马斗成.深入细部:中国微观环境史研究论纲[J].史林,2017(4):206-216. 被引量:6
-
6关晓辉.设计人类学的视野和实践[J].艺术探索,2019,33(3):125-128. 被引量:1
-
7项聪.文化资本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3):115-120.
-
8韩亚桐.《文化的解释》解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14):32-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黄妙秋.论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阐释”[J].艺术探索,2008,22(3):25-27. 被引量:2
-
2刘婷.中国象征人类学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0,30(4):39-46. 被引量:1
-
3杨圣敏.当前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1):72-78. 被引量:17
-
4杨圣敏.新中国民族学之路——从研究部起始的60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5):5-10. 被引量:6
-
5杨圣敏.民族学如何进步——对学科发展道路的几点看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6):5-23. 被引量:25
-
6赵丽芳.阐释、解码与理解:关于舞剧《仓央嘉措》的一次跨文化实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6):140-147. 被引量:3
-
7米善军.2011年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J].鄱阳湖学刊,2018(2):115-124. 被引量:3
-
8袁晓仙.辩证思维与时空场域:环境史研究的资料与方法再论[J].学术探索,2019,0(6):92-99. 被引量:1
-
9耿金.环境史研究的“在地化”表达与“乡土”逻辑--基于田野口述的几点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3):50-57. 被引量:5
-
10高子童,David Hands.论设计推动数字创新的密集性作用[J].设计,2021,34(2):121-123. 被引量:2
-
1王涵.阐释文化的另一种声音——《文化的解释》读书报告[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0):94-95.
-
2冯雪龙.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字幕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4):66-67. 被引量:2
-
3欧阳中石.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J].书法,2009(12):77-77.
-
4刘国强.湖南电视现象的文化解释[J].新闻知识,2006(3):13-17. 被引量:1
-
5米莉.传播仪式观:一种独特的传播研究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3):88-89. 被引量:14
-
6奥丽雅.深度的文化理论——解读格尔茨《文化的解释》[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7):202-204. 被引量:3
-
7单领军.意义和象征的深度描述——谈吉尔兹《文化的解释》[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10):196-197. 被引量:1
-
8刘国强.湖南电视现象的文化解释[J].新闻界,2006(1):31-32. 被引量:8
-
9克利福德·格尔茨,韩莉(译).文化的解释[J].当代外国文学,2008,29(3):63-63.
-
10绽小林.格尔茨《文化的解释》中的视角与方法[J].青海师专学报,2005,25(5):56-59.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