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7-197,共11页
Journal of Ming-Qing Fiction Studies
同被引文献23
-
1《古文观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6(2):65-68. 被引量:2
-
2吴孟复.《古文观止》批判[J].江淮论坛,1964(3):65-69. 被引量:2
-
3纪德君.才子佳人小说婚姻模式的特征和成因──兼评其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8(1):80-85. 被引量:3
-
4任明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地域特征和兴盛原因[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7,17(2):1-4. 被引量:7
-
5张小钢.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与科举[J].清史研究,2002(1):86-93. 被引量:4
-
6黄丽峰.论科举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塑造[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4):138-142. 被引量:2
-
7王动.略谈科举制度对小说的影响[J].明清小说研究,2006(1):18-26. 被引量:1
-
8莎日娜.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儒生形象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6(5):111-115. 被引量:1
-
9李江杰.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明清小说[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11):39-41. 被引量:1
-
10赵林娜.明代商业思潮与《三言》《二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6):97-99. 被引量:3
-
1师娟.王安石的科举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
-
2白晶玉.《傲慢与偏见》的门第观新解[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4(3):79-81.
-
3张清法.蒲松龄科举观成因探析[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8(4):32-34. 被引量:2
-
4吴建辉.论沈约的门第观、政治地位、文学地位及其关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2):30-33. 被引量:1
-
5王建平,乐晶.从《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形象看蒲松龄的矛盾心态[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34-36.
-
6洛地.律句(下)[J].古今谈,2002(3):42-50.
-
7蒋星煜.《点鬼录》、《点鬼簿》与《录鬼簿》[J].文学遗产,1982(1):137-143.
-
8毕中信.走近纳兰性德[J].社区,2014(11):16-16.
-
9程国赋.论唐代门第观的内涵及其在小说作品中的体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5):74-81. 被引量:2
-
10宋浪,胡益民.“岂关科第求人才”——刘大櫆与吴敬梓科举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6):53-6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