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5
1 朱永生,蒋勇.空间映射论与常规含意的推导[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1):26-33. 被引量:80
2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8-106. 被引量:392
3 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被引量:18
4 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53-260. 被引量:205
5 马清华.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67-273. 被引量:60
二级参考文献55
1 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 .外语学刊,2000(2):23-33. 被引量:134
2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 .外国语,1998,21(6):11-20. 被引量:334
3 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8-12. 被引量:141
4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 .外语学刊,1996(2):35-39. 被引量:91
5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9(1):14-22. 被引量:278
6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 .外国语,1996,19(2):9-16. 被引量:170
7 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53-260. 被引量:205
8 Fauconnier, G. 1994.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5. Cambridge: MIT Press.] 被引量:1
9 Fauconnier, G. 1997.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versity 被引量:1
10 Fauconnier, G. 1999.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 [A].In T. Janssen &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被引量:1
共引文献715
1 陈海霞,梁红.隐喻型科技术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析[J] .中国ESP研究,2021(2):76-85. 被引量:1
2 景治强,祁玲.《水浒传》英雄人物绰号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基于认知翻译学与文化翻译学理论的分析[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3(2):230-240.
3 赵茹梦.隐喻相似性问题的探讨[J] .现代英语,2021(18):111-113. 被引量:1
4 袁国荣.隐喻的语言哲学研究:语义—语用界面视角[J] .绥化学院学报,2022,42(12):69-72.
5 刘巧艺.认知视角下商务英语时文的隐喻及其翻译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0(6):38-43. 被引量:1
6 陈鸿,余文婷.《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动宾式新增词认知隐喻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1):41-48.
7 麦红宇,施笑然.美国中国新加坡新年致辞中隐喻使用的对比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1):85-86.
8 杨胜江.法律的空间隐喻研究[J] .法律方法,2022(2):185-197.
9 赖佳韩.浅析心理活动描述中隐喻的翻译策略[J] .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2019,0(8):101-103.
10 邹馨磐.能指—所指中的隐喻及相似性神话——兼论隐喻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J]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8,0(1):159-168.
同被引文献42
1 熊明辉.非形式逻辑视野下的论证评价理论[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2):22-25. 被引量:21
2 彭宣维.认知发展、隐喻映射与词义范畴的延伸——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认知机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6-52. 被引量:27
3 郭建恩,许百华,吴旭晓.国外隐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615-621. 被引量:11
4 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4):44-49. 被引量:49
5 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49-55. 被引量:30
6 曾传禄.“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4-107. 被引量:29
7 陈惠芳.简析认知隐喻[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77-78. 被引量:2
8 刘琴.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8(3):53-54. 被引量:4
9 汪雯波.汉英有关“狗”的隐喻感情色彩的比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145-146. 被引量:4
10 马玉蕾,陶明忠.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J] .外语教学,2007,28(1):40-44.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8
1 罗玲.轭式搭配的隐喻认知依据[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73-74. 被引量:3
2 甘利人,钱敏,高路.电子商务网站的用户隐喻认知初探[J]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132-136. 被引量:1
3 金立,余月秋.对话、类比和隐喻——《孟子》散文的论辩特性探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14(10):121-126. 被引量:1
4 张冉,赵雪丽,李莫南.基于概念映射理论下的中医翻译探讨[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6):74-76. 被引量:1
5 谢福霞.英语狗习语的隐喻分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0-43. 被引量:2
6 杨晶晶,李嘉萱.认知隐喻视角下悼亡诗爱情意象英译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44-147.
7 陈吉荣.文学翻译的意义建构与语义制约 --基于映射理论的分析视角[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5(6):42-46. 被引量:1
8 李婵婷.论“中”字的词义引申隐喻系统[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5):129-13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1
1 朱金蝶,陈亦,周佳怡.中华文化的汉字阐释[J] .汉字文化,2024(8):1-3.
2 石绍云.英汉修辞中的轭式搭配[J] .大家,2011(15):119-120.
3 张丽萍.方位结构“X中”与“X间”的对比探析[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2):114-116.
4 李亚萍.轭式搭配的C+R认知模式解读[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6):88-90.
5 韩正彪,韩正芝.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因素结构测量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5):111-119. 被引量:5
6 胡清梅.轭式搭配的生成机制研究[J] .校园英语,2018,0(52):211-211.
7 李琳,黄阳.认知凸显观在“狗”的英语习语中的隐喻修辞格研究[J] .科教文汇,2019(15):179-180. 被引量:1
8 张睿,国丽群,李小玉,岳树锦.常态化过程理论在护理领域实施性研究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7):841-847. 被引量:1
9 阿米拉·阿布都热西提.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空间及其修辞意涵研究[J] .现代英语,2023(8):111-114.
10 王静,李子航.体认语言学关照下英汉“狗”相关隐喻性习语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4(16):58-61.
1 宋玉阁.从“手”的概念隐喻看中西文化认知的异同[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4):155-158. 被引量:1
2 崔丽娟,陈建生.Fauconnier的空间映射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12-116. 被引量:4
3 付云龙.中国翻译理论综述[J] .北方文学(中),2014,0(12):74-74.
4 余青.从空间映射理论看互文性[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86-87.
5 殷何辉.比评性同语式的语用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2007(2):59-64. 被引量:10
6 齐沪杨.有关汉语修辞学的若干问题[J] .现代中文学刊,1994(9):19-21.
7 邓敏.古今字研究概述[J]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2):58-59. 被引量:3
8 安昌光.“finger”概念的认知诠释[J] .海外英语,2010(10X):268-269.
9 李瑾.刍议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J] .考试周刊,2010(31):104-105.
10 姚迎霞.科学高效的英语课堂提问技巧浅探[J] .新校园(上旬刊),2009(2):9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