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安徽沿江地区棉花减产原因分析
出处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2-42,共1页
China Cotton
-
1梁华金,吕孝林,陈璋.晚粳新品种皖稻94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J].中国稻米,2006,12(6):26-26. 被引量:3
-
2江耀斌.安徽沿江地区稻麦两熟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70-71. 被引量:1
-
3吴新德,江志根,朱勤,凌冰.硫衣尿素对安徽沿江地区几种作物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6):64-67. 被引量:4
-
4王贵龙.试论安徽沿江地区秋播结构“压麦扩油”布局[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0):10-10.
-
5钱晓华,胡仁健,常江,单梦超,胡荣根,孙义祥,刘枫,周学军.安徽沿江地区机插单季稻高产高效肥料运筹研究[J].中国稻米,2016,22(6):71-75.
-
6阚画春,齐苗,於春,郑曙峰.安徽沿江地区蓖麻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1,28(9):1277-1278.
-
7江礼斌,王长水,李秀珍,石承凤.国审九杂四号在安徽沿江地区的种植表现[J].中国棉花,2006,33(9):32-32.
-
8胡春艳,陶乐明,刘枫,赵俊兰.安徽沿江地区水稻施钾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073-14074. 被引量:2
-
9王桂平,李正金,郭锡平.2014年部分粳稻种子发芽率偏低的原因探讨[J].中国种业,2014(11):44-45. 被引量:4
-
10何团结,苏香峰,齐苗.安徽沿江地区棉田涝灾评估及应急管理措施[J].中国棉花,2011,38(6):39-4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