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北大学生刊物比较
被引量:10
A Comparison of Student Publications of Beiji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Fourth Movement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5-148,共24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41
-
1许德珩著..为了民主与科学 许德珩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341.
-
2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三联书店,1964年版.. 被引量:10
-
3微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第74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被引量:3
-
4本杰明·史华慈.《(五四运动的反省)导言》,《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第1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被引量:1
-
5《请看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状》,《公言报》,1919年3月18日. 被引量:4
-
6《时报》,1917年4月13日. 被引量:2
-
7陈万雄著..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97.
-
8周作人,著..知堂回想录[M],1980:727页.
-
9“本社记事录·起始末”[J].国故;月刊,1919,. 被引量:1
-
10《为了民主与科学》. 被引量:1
共引文献45
-
1冯天瑜.清末民初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8):44-52. 被引量:5
-
2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0(6):56-106. 被引量:29
-
3庞绍堂.形而上者谓之道[J].江苏社会科学,2005(2):42-46.
-
4卢建军.开启另一种“文本”的阅读空间——以《新潮》杂志为例[J].江淮论坛,2006(4):147-152.
-
5杨剑龙.论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与史料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2):16-20. 被引量:1
-
6林辉锋.马叙伦与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新旧之争[J].学术月刊,2007,39(5):146-153.
-
7章清.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J].近代史研究,2007(3):1-25. 被引量:20
-
8张颂之.康有为孔教会会长任职考[J].孔子研究,2007(4):56-61. 被引量:2
-
9胡逢祥.社会转型中的现代国学思潮及其走向——兼论王国维国学研究的时代特征[J].中国图书评论,2007,30(10):20-28. 被引量:1
-
10娄岙菲.蔡元培“兼容并包”之再诠释[J].教育学报,2007,3(5):59-70.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191
-
1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9-25. 被引量:10
-
2赵明.从《新青年》的特性看文学革命的诞生方式和运作模式[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6):35-40. 被引量:1
-
3甲鲁平.从文学广告看中国现代文学期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2):31-34. 被引量:5
-
4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5):117-132. 被引量:35
-
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3
-
6张生.从施蜇存的编辑理念看《现代》杂志的特征[J].文艺争鸣,2002(2):66-69. 被引量:2
-
7范伯群.我们的教学与科研的格局[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2):79-89. 被引量:2
-
8董丽敏.现代性的异响——重识郑振铎与《小说月报》的关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116-123. 被引量:3
-
9魏泉.《青鹤》研究──三十年代上海旧式文人的生存和创作空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149-163. 被引量:8
-
10葛飞.新感觉派小说与现代派诗歌的互动与共生──以《无轨列车》、《新文艺》与《现代》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164-178. 被引量:8
引证文献10
-
1冯资荣.邓中夏的新闻思想[J].青年记者,2007(24):116-117. 被引量:1
-
2娄岙菲.蔡元培1923年辞职原因新探[J].教育学报,2008,4(6):72-79. 被引量:3
-
3黄林非.2002-2003年中国现代文学报刊研究述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72-77.
-
4邓金明.“五四知识分子”与知识共同体——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1,43(5):139-146. 被引量:7
-
5王巨川.新旧之间:北大“三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求是学刊,2012,39(1):119-124.
-
6苏婷婷.林损——民国时期北大温州学派的中坚[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20-23.
-
7苏婷婷.林损对永嘉之学在近代的发展与继承[J].学理论,2014(3):142-143.
-
8刘媛媛.校园刊物中的“新旧之争”——1917-1919年北大内部国故派与新文化派的对峙[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0(4):33-42. 被引量:1
-
9杨天舒,熊权.《丛刊》:百期成长与学科的新趋向[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2):155-165.
-
10张武军.五四新文化的“运动”逻辑[J].现代中文学刊,2020(2):7-24.
二级引证文献12
-
1侯书勇.由《性命古训辨证》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与方法[J].齐鲁学刊,2010(3):42-48. 被引量:1
-
2史向军,易鹏.论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论坛,2012,35(11):1-5. 被引量:2
-
3娄岙菲.“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6):114-124. 被引量:5
-
4梁小凤.媒体如何唤醒“沉睡的”国民——《新青年》个案研究[J].网友世界,2013(23):117-117.
-
5于岸青.大众日报:“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党报样本[J].青年记者,2019(3):22-26. 被引量:3
-
6贾琦伟.五四运动后的师生关系——1922年北大讲义费风潮[J].历史教学问题,2017(4):46-52. 被引量:1
-
7罗执廷.民国邮政与中国现代文学[J].励耘学刊,2018,0(1):116-133. 被引量:2
-
8邓金明.作为“记忆”的“五四遗产”及其寓言化——以舒衡哲的“五四记忆”研究为中心[J].文艺争鸣,2019(5):97-105. 被引量:1
-
9杨卫明,汪秋萍.进退之间:蔡元培辞职与回任北京大学校长考述[J].教育与考试,2022(6):85-89.
-
10蒋建国.后五四时期学生的阅报教育、报刊阅读与心理影响[J].新闻记者,2023(7):89-100. 被引量:1
-
1柳鸣九.关于左拉的评价问题(二)——对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与左拉论断的质疑[J].外国文学评论,1989(2):14-21. 被引量:2
-
2屈超耘.“责任编辑”的责任[J].今传媒,2006,14(09X):22-22. 被引量:2
-
3潘俊桐.审读杂记(五)[J].编辑之友,1988(6):50-51. 被引量:1
-
4陈淑芬.浅谈图书馆目录的科学管理[J].图书馆建设,1987(S1):109-110.
-
5赵建春.以质量为第一生命,勇攀新的高度[J].江苏教育通讯,2008(5):17-18.
-
6赵丽华.屈原政治思想倾向之探析[J].作家,2012(22):158-159.
-
7钟毅.关于书稿的修改[J].编辑之友,1984(3):75-81.
-
8陈建龙.对书目工作的思想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之我见[J].图书馆学研究,1986(3):108-109.
-
9略论陶渊明及其《桃花源诗并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4(3):90-96. 被引量:1
-
10智晓静.新文化运动中的图书馆事业[J].图书与情报,2009(1):33-36.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