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68-176,共9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同被引文献27
-
1韩昇.“魏伐百济”与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J].历史研究,1995(3):34-44. 被引量:28
-
2林沄.夫余史地再探讨[J].北方文物,1999(4):52-64. 被引量:28
-
3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上)[J].社会科学辑刊,1979(1):144-153. 被引量:26
-
4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读画札记[J].文物,1960(7):14-17. 被引量:33
-
5顾铭学,南昌龙.战国时期燕朝关系的再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1990(1):192-198. 被引量:13
-
6李殿福.东北境内燕、秦长城考[J].北方文物,1982(1):59-62. 被引量:18
-
7于春英.百济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J].东北史地,2010(6):37-42. 被引量:5
-
8李大龙.高句丽与东汉王朝战事杂考——以《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记载为中心[J].东北史地,2007(1):8-13. 被引量:2
-
9徐健顺.论《三国史记》对原典的改造与儒家思想观念[J].东疆学刊,2005,22(1):12-19. 被引量:6
-
10李春祥.论《三国史记》的编撰方法、历史观及史学思想[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4):118-125.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7
-
1苗威.《三国史记》的历史影响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33-38. 被引量:4
-
2陈潘.高句丽史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33(2):96-102.
-
3李大龙.驺被杀后的高句丽与东汉统治秩序的建立——以高句丽政权的发展和东汉统治秩序的建立为中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7):1-8. 被引量:1
-
4冯立君.高句丽与柔然的交通与联系——以大统十二年阳原王遣使之记载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6(8):92-104. 被引量:7
-
5冯立君.中国学界百济史新近研究及其反思[J].当代韩国,2019(1):112-128.
-
6李祥.高句丽时代灾异及灾异观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12):90-97.
-
7李磊.六世纪前期东亚的地缘格局与政治联动[J].社会科学,2022(4):48-56. 被引量:1
-
1李大龙.高句丽与东汉王朝战事杂考——以《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记载为中心[J].东北史地,2007(1):8-13. 被引量:2
-
2张芳.《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论解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25(4):9-12.
-
3刘子敏,王臻.关于《魏志·高句丽传》的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20(3):31-34.
-
4苗威.从金富轼的高句丽观看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及其历史归属[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4(4):76-82. 被引量:7
-
5李春祥,滕红岩.《三国史记》靺鞨、渤海史料相关问题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1):17-21. 被引量:1
-
6刘迎胜.金富轼浮海使宋与宋丽交往研究[J].海交史研究,2015(1):1-10. 被引量:3
-
7羅新.高句麗國名臆測[J].中华文史论丛,2013(1):155-165. 被引量:2
-
8苗威.《三国史记》的历史影响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33-38. 被引量:4
-
9刘洪峰.高句丽宗教史料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9):7-9. 被引量:1
-
10张芳.《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价值评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1):22-2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