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04年第9期76-78,共3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49
-
1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大数据”“数字人文”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81-190. 被引量:26
-
2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J].历史研究,1996(3):145-160. 被引量:20
-
3谭英华.试论博克尔的史学[J].历史研究,1980(6):169-182. 被引量:10
-
4井上幸治,何培忠.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国外社会科学,1980(6):67-70. 被引量:16
-
5马亮宽.傅斯年与昆明“一二·一”运动[J].民国档案,1991(4):131-134. 被引量:1
-
6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2):36-43. 被引量:147
-
7杜正胜.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J].文物世界,1998(1):34-54. 被引量:16
-
8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J].中国文化,1995(2):224-237. 被引量:40
-
9傅斯年遗作选刊之一──中西史学观点之变迁[J].中国文化,1995(2):245-249. 被引量:5
-
10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J].历史研究,2004(4):3-5. 被引量:19
二级引证文献35
-
1王思婕,王涛.数字人文视域下的跨国史研究——以马克斯·韦伯基金会下属德国海外人文机构为例[J].全球史评论,2023(2):55-81.
-
2钟祥宇.朱希祖文史观念的变革——以人际交往为视角[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34(4):19-32. 被引量:2
-
3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J].近代史研究,2010(2):51-61. 被引量:9
-
4陈峰.傅斯年、史语所与现代中国史学潮流的离合[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3):80-99. 被引量:8
-
5石莹丽.论梁启超“新史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3-139. 被引量:2
-
6张太原.从研究对象到研究路径——由近年来的傅斯年研究看人物研究的新视野[J].史学月刊,2011(2):122-127. 被引量:6
-
7张可礼.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24. 被引量:4
-
8黄红.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矛盾性分析[J].学术探索,2012(1):121-123. 被引量:1
-
9黄红.为中国寻找现代认同——傅斯年史学思想的价值追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27-129.
-
10耿宝强.傅斯年思想的西方元素[J].兰台世界(上旬),2013(2):55-56.
-
1石建国.民国外交人系列 唐绍仪:从外交舞台走向开国总理[J].世界知识,2007(22):60-61. 被引量:1
-
2章含之.我的父亲章士钊[J].中州统战,2003(9):42-45.
-
3张文惠.中共早期优秀党员宣侠父[J].武汉文史资料,2005(4):25-28.
-
4张宜之.胡愈之与鲁迅的特殊关系[J].名家,2000(1):37-39.
-
5张昊琪.希特勒哄骗斯大林[J].政府法制,2014(5):51-51.
-
6钱永红.章用:英年早逝的旷世奇才[J].湘潮,2011(3):40-42. 被引量:1
-
7万萍.黄埔一期中的皖籍共产党员[J].江淮文史,2003(4):72-83.
-
8叶建荣.“梅花党案”的来龙去脉[J].文史精华,2012(12):28-35.
-
9朱纪新.恽代英与姐妹俩的姻缘[J].文史博览,2013(7):34-36.
-
10沈钧儒:收藏奇石,热爱锻炼[J].今日国土,2012(1):4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