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被引量:17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4-29,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7
-
1李德顺著..立言录 李德顺哲学文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673.
-
2刘奔.交往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2):61-75. 被引量:34
-
3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剩余价值理论 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1.
-
4马克思和恩格斯,1988年.《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 被引量:1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7年.. 被引量:80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被引量:561
-
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1987年.. 被引量:2
共引文献621
-
1李阳杰.师生交往中的媒介效应: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0(4):116-124.
-
2庄仕文,李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15-17.
-
3王江燕.民主政治建设与公共权力监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14. 被引量:2
-
4戈钟庆.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2-45.
-
5郑召利.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9(10):64-70. 被引量:7
-
6郑召利.90年代以来我国交往理论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9(4):10-13. 被引量:13
-
7肖北庚.法治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最高体现[J].浙江社会科学,1999(6):63-67. 被引量:2
-
8周新城.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经济经纬,2004,21(4):1-4.
-
9林海.基于交往理论的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0(12):144-145.
-
10鲁品越.哲学主题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兼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解[J].哲学研究,2004(7):10-15.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88
-
1张立波.实践的逻辑:从哲学到社会理论[J].哲学动态,2001(5):5-8. 被引量:4
-
2龚育之.论科学精神[J].民主与科学,2001(5):11-13. 被引量:17
-
3姚顺良.本体论的终结:论实践的中介性质和地位[J].江苏社会科学,1990(2):24-28. 被引量:1
-
4鲁品越.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1995(4):126-139. 被引量:7
-
5李靖宇,姜辉.论《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9(3):15-18. 被引量:1
-
6贺来.论实践观点的人文精神[J].长白学刊,1998(4):7-11. 被引量:3
-
7陆剑杰.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的“解蔽” 要靠对它的实践论的正确解读[J].哲学研究,2003(3):35-37. 被引量:5
-
8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38-39. 被引量:17
-
9吴向东.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2004(8):78-83. 被引量:54
-
10李忠杰.一个全新的重要概念——和谐社会——学习《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一点体会[J].党建,2004(10):17-18.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17
-
1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38-39. 被引量:17
-
2段向云.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及其在我国现阶段的体现[J].理论导刊,2004(7):46-47. 被引量:9
-
3祁亚辉.略论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J].重庆社会科学,2004(C00):44-48. 被引量:1
-
4张永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析[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1):28-30. 被引量:2
-
5屠海婷.刍议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本[J].保山师专学报,2005,24(4):1-3.
-
6孙越隆.三年来以人为本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2(6):116-119.
-
7李群山.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研究述评[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2):32-34. 被引量:2
-
8汤振纲.论语文教师的科学人文精神[J].课程.教材.教法,2008,28(4):88-91. 被引量:5
-
9姚成元.回到马克思的思想维度—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片面解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7-9.
-
10杨学功.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之一 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20(1):32-40.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47
-
1韩璐,史小宁.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原话就像蝙蝠”?——对马克思经典文本内在差异性的解释学分析[J].思想理论战线,2022(6):46-55.
-
2白刚.从"教科书体系改革"到"学术体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2):102-116.
-
3李源源.黑龙江省民办幼儿园幼师“突发性紧缺”原因的社会学探究——以佳木斯市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3):61-62. 被引量:1
-
4祁亚辉.略论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J].重庆社会科学,2004(C00):44-48. 被引量:1
-
5刘永新.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渊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1(3):4-5. 被引量:12
-
6蓝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J].教育与职业,2006(32):52-53. 被引量:22
-
7李群山.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研究述评[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2):32-34. 被引量:2
-
8王俊.高校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新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23-125. 被引量:2
-
9曹迎.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0):219-221. 被引量:17
-
10尹亚姝,张志松.“人文关怀”与全日制学生管理[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2):23-25. 被引量:3
-
1冯平.俞吾金博士访谈录[J].学术研究,1997(4):30-33.
-
2陈先达.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J].求是,1991(15):37-44. 被引量:11
-
3陈家琪.回到本体论那里去:人的内容与形式[J].江海学刊,1988(4):93-95.
-
4赵翠娥.主体、主体性及其他[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49-50.
-
5徐歆茹.海德格尔哲学的“真理”概念[J].理论界,2009(7):97-98.
-
6和飞.哲学的迷惘-评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中的一种倾向[J].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1-8.
-
7李力.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历史沿革[J].魅力中国,2013(6):30-30.
-
8杨荣.道德的空场——一种对马克思责难的回应[J].宁夏社会科学,2015(4):9-13. 被引量:1
-
9吴忠.“应用哲学”讨论中若干概念简析[J].学习与实践,1991(8):36-38.
-
10王向清,崔治忠.统觉:冯契认识论的重要范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5):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