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刑事诉讼构造新论
被引量:
1
New Theory of the Structure of Criminal Actio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刑事诉讼构造理论是现代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构成 ,国内学界目前形成了四种代表性观点。文章在分析各种理论之后 ,对刑事诉讼构造作了新的阐释 ,并认为西方国家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存在“以裁判为中心的四面体构造”。与此相比 ,我国刑事诉讼构造存在种种缺陷。最后针对这种缺陷 ,提出了完善建议。
作者
高德道
机构地区
西南政法大学
出处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9,共5页
Journal of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构造
裁判中心
四面体
分类号
D915.3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88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1
陈卫东,郝银钟.
我国公诉方式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J]
.法学研究,2000,22(4):101-115.
被引量:72
2
程味秋.
两大法系刑事诉讼模式之比较[J]
.比较法研究,1997,11(2):74-80.
被引量:18
3
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72.
4
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73.
5
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587.
6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53.
7
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 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25.
8
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36.
9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10
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189.
二级参考文献
9
1
陈卫东,郝银钟.
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兼论我国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J]
.法学研究,1999,21(1):57-63.
被引量:231
2
龙宗智.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下)[J]
.政法论坛,1998,16(2):71-78.
被引量:25
3
陈瑞华.
英美刑事证据展示制度之比较[J]
.政法论坛,1998,16(6):84-95.
被引量:55
4
孙长永.《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A]..《诉讼法论丛(第3卷)》[C].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被引量:4
5
彼得·G·伦斯特洛姆.《美国法律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被引量:1
6
Josl Samaha: Criminal Procedurc, 2nd. P. 491. 1993 by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被引量:1
7
[英]迈克·麦考韦利法官在1999年北京举行的英国法律周上的讲话
被引量:1
8
孙长永.《英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改革》[J].<四川大学学报),1999,.
被引量:1
9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330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88
1
邓燕,张友好.
论案卷笔录证明力判断的限定性[J]
.西南法学,2018,0(1):25-37.
2
李拥军,董辰.
刑事庭审实质化视角下的法官预断排除研究[J]
.河北法学,2022,40(9):97-118.
被引量:2
3
韩亮.
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提前相遇和证据开示[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17(5):115-122.
4
谢海生,彭三军.
我国刑事司法功能之检讨及其重构——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视角[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4):3-20.
被引量:8
5
姚美科.
证据开示的价值追问与模式选择[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116-119.
6
刘建华,任运通.
直接言辞原则与案卷中心主义——对现行刑事审判模式的理性思考[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0,26(6):59-63.
被引量:6
7
于晓东.
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刑事证据认证规则的调研报告[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7,23(1):42-46.
8
李生斌.
我国刑事诉论模式及其完善[J]
.学术界,1999(5):60-64.
9
陈香酥.
浅议我国现行公诉方式的改造[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3(4):136-139.
10
姜剑萍,曹捷生.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质证模式的构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4):77-7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
1
夏吉先.
论对金融、经济犯罪提高适用刑法的“含科量”[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1,13(2):18-21.
被引量:2
2
夏吉先,君玉.
建立刑事源流电子学派的构想[J]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1):37-4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夏吉先.
论建立“刑事犯罪源流研究学会”[J]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3,17(1):26-27.
1
胡兵,袁和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内涵[J]
.创新,2014,8(2):32-34.
被引量:4
2
王绍佳.
论“以审判为中心”下我国刑事诉讼结构的变革[J]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6,28(4):56-61.
被引量:2
3
马滔.
物流寄递行业涉毒犯罪侦控研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28(12):6-10.
被引量:6
4
温兆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座丰碑——解读十六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J]
.教育探索,2003(10):1-2.
5
郝玉芬.
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4):1-3.
6
庞术.
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意义[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1999,10(5):102-103.
7
祝天钧,蒋宾先.
“三个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1-3.
被引量:1
8
张秀英.
论“德治、法治并重兼施”在我党治国历程中的意义和作用[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2,4(2):44-45.
9
周黎,郭云飞,段瑞峰.
浅析定密“五项基本原则”的四面体模型[J]
.保密科学技术,2012(3):26-28.
被引量:1
10
遗产[J]
.山西青年,2014(3):8-9.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0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