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4,共5页
Sinogram Culture
同被引文献26
-
1刘敬.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梨花”意象赏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z2):13-15. 被引量:4
-
2市川桃子,蒋寅.中唐诗在唐诗之流中的位置(下)——由樱桃描写的方式来分析[J].古典文学知识,1995,0(5):116-120. 被引量:8
-
3阎来恩.花卉,透视心灵的棱镜——论李商隐的咏花诗[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100-102. 被引量:1
-
4廖光蓉.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4):5-9. 被引量:32
-
5孙鸿亮.唐诗中的“梨花”——兼论唐人“以白为美”[J].华夏文化,2000(1):30-31. 被引量:1
-
6廖开顺.桃花文化与中国女性、中国文人[J].怀化师专学报,1997,16(3):297-301. 被引量:4
-
7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8-106. 被引量:396
-
8何晓明,彭利民.灼灼桃花蕴诗情——浅谈唐诗中的桃花意象[J].语文知识,2005(6):7-8. 被引量:1
-
9朱锋.杜诗中的“花”意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2):21-23. 被引量:1
-
10马彩琴.论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之异同[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6(2):39-41.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21
-
1陈西平.桃文化与山东桃民俗[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4):136-142. 被引量:4
-
2李敏,吴登云.中国古典诗歌中桃花意象的嬗变[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5):49-52. 被引量:5
-
3宋焕芝,杨华,于晓南.我国桃花文化及其植物景观配置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10,40(6):78-80. 被引量:10
-
4王晚霞,吴章燕.八指头陀诗歌中的梅意象[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5):103-107.
-
5欧秋耘,李枫桥.东方的桃子与西方的苹果——文化意象对比及翻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123-126. 被引量:5
-
6魏帅.肥城桃文化产业发展探析[J].电影评介,2012(8):111-112.
-
7丁桂香.盛唐桃花诗的审美特征[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2(4):83-84. 被引量:1
-
8李春燕.“人面桃花”故事的演变与文化内涵[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34-38. 被引量:1
-
9雷夏曦.论花意象与盛唐诗歌的情感世界[J].文教资料,2013(10):1-2.
-
10王会娥.浅析古诗中的桃花意象[J].文学教育(中),2014(3):49-49.
-
1春树.春树的诗(二首)[J].诗歌月刊,2003,0(3):20-20.
-
2白建波.组诗(十四)[J].青年文学家,2013,0(18):1-1.
-
3春树.春树诗选(8首)[J].诗歌月刊,2007(9):26-27.
-
4叛逆春树:我是一个女孩![J].新视听,2003(06M):25-26.
-
5王金相.春树[J].诗词月刊,2016(8):26-26.
-
6龙佩.浪淘沙·春访梅子楼[J].中华诗词,2012(11):23-23.
-
7种方.行得正与看得直[J].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2016(12):45-48.
-
8高晖.1989年初春至深秋的火车[J].美文(上半月),2011(5):52-59.
-
9贾勤.《诗经》时代的男人和女人[J].延安文学,2002,0(6):162-165.
-
10甘师强.春树[J].中国农资,2014,0(28):2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