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道通为一”新解
被引量:
1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齐物论》中“道通为一”四字,注家大都将其与上文连读,仅作衍文处理,而对本句的独立性及其可能的特殊内涵缺乏进一步的解读,且对“道”、“通”和“一”这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亦缺乏更深入的分析。鉴此,本文意在重新解读“道通为一”,以此发见“通”的哲学意义及其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
作者
商戈令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46,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道家思想
“道通为一”
庄子
《齐物论》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88
引证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188
1
陈静.
“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J]
.哲学研究,2001(5):49-53.
被引量:53
2
魏启鹏.
《太一生水》札记[J]
.中国哲学史,2000(1):24-30.
被引量:13
3
颜世安.
论庄子思想中“道”与“行”的关系[J]
.中国哲学史,2000(1):51-57.
被引量:6
4
肖之进,陈霞.
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2):19-24.
被引量:2
5
陈绍燕.
孟庄命论比较[J]
.文史哲,1999(2):44-51.
被引量:3
6
朱永新.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之贡献与局限[J]
.教育研究,1998,19(10):56-61.
被引量:20
7
张岱年.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2(1):3-10.
被引量:276
8
刘士林.
论庄子“三无”说及其与儒、墨、杨朱之关系[J]
.孔子研究,1999(2):31-40.
被引量:3
9
童书业.
庄子思想研究(上)[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9(4):24-33.
被引量:1
10
严北溟.
从道家思想演变看庄子哲学[J]
.社会科学战线,1981(1):11-18.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9
1
伍永忠.
《庄子》的解构特征[J]
.求索,2006(3):132-134.
被引量:1
2
曹智频,陶雪玉.
论老子“道”的历史发展[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56-59.
被引量:3
3
陈娟.
“一”字哲学范畴的变迁[J]
.学理论,2010(17):102-103.
4
孙功进.
近20年庄子哲学研究主要论题述略[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3):58-62.
5
陈士部.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前主体性还是主体间性[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43-46.
被引量:1
6
李晓宇.
数之始而物之极——论庄子哲学体系中的“一”[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3):97-100.
7
王洪泉,王赠怡.
庄子论“气”[J]
.中华文化论坛,2014(4):128-131.
被引量:2
8
孙邦金.
中国哲学的求通意识与建构世界哲学的通论派——吴根友近著《比较哲学视野里的中国哲学》读后[J]
.哲学分析,2014,5(4):171-183.
被引量:2
9
梁一群.
《庄子》求“真”意识的兴起及其“道”思想之滥觞——《齐物论》“真”义释叙之一[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5,37(3):32-46.
10
张荣明.
“道通为一”解[J]
.中原文化研究,2015,3(6):26-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朱炜.
从“听之以心”到“听之以气”——论《庄子》“凝神”的审美心理内涵[J]
.社会科学家,2022(6):23-30.
被引量:1
2
黄鸣奋.
我国科幻电影创意中的共同体观念[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1):106-115.
被引量:3
3
王攸欣.
“大宗”为“师”与“真人真知”——《庄子·大宗师》正名辨旨[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4):17-23.
4
李志强.
相对主义认识论下的两种语言文化观——谈智者学派和庄子的“辩”[J]
.求索,2008(10):126-128.
5
许春华.
价值本体视域中老子“自然”“无为”新论[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48-52.
6
刘娟.
试析“美在和谐”论与“人与天一”说的相通——从原型文化视角看毕达哥拉斯学派与道家论说[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2):42-45.
被引量:1
7
张义凤.
“道通为一”新论——重释庄子《齐物论》[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3):10-17.
被引量:2
8
尹江铖.
庄子哲学实则气学——兼论其理论盲点与理论困境[J]
.管子学刊,2018(1):62-66.
被引量:1
9
李锋清.
生态思维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研究[J]
.教育评论,2019(5):87-90.
被引量:2
10
何如意.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4):22-30.
被引量:28
1
潘知常.
中国美学与中华民族的当代发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6.
2
宁财神.
“哲人王”归来[J]
.中国企业家,2007(10):128-128.
3
殷光熹.
生与死:“美”的颂歌和悲歌——论屈原的生死观[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72-78.
被引量:1
4
石映照.
文史哲连读[J]
.全国新书目,2008,0(15):25-25.
5
刘士林.
当代美学的本体论承诺[J]
.文艺理论研究,2000(3):18-23.
6
陈祥明.
略论异译经在佛典校勘方面的作用——以《起世经》及其异译为例[J]
.泰山学院学报,2007,29(1):75-79.
被引量:3
7
李承贵.
王国维诠释“理”的三种路向[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0(5):45-49.
被引量:3
8
李嘉美.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J]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2):190-191.
被引量:2
9
沙英.
为了貫徹“百家争鳴”的方針[J]
.哲学研究,1956(3):10-11.
10
曹小荣.
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诠释和比较[J]
.浙江社会科学,2006(3):133-138.
被引量:9
哲学研究
2004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