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济学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力的理论解释,即经济增长。从西方政治经济学诞生之始,以威廉·配第、约翰·洛克以及大卫·休谟等为代表的早期思想家,就在各自的著作中对经济增长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讨。自亚当·斯密始,经济增长正式成为各个经济流派、不同经济学者所醉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凯恩斯学派,从奥地利学派到新自由主义,亚当·斯密、马尔萨斯、萨伊、西斯蒙第、边沁、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门格尔、哈耶克、马歇尔、凯恩斯、熊彼得、斯拉法等等,一个又一个思想家在研究经济增长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发展到当代,"经济学科学的中心问题不再是解释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市场化社会如何运作,而是解释理性行为人如何在其他个人遵循与自己类似行为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在交易中作出选择"(荣卡格利亚),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开始从一般到具体、由规则至行为进行演进。由此也使得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从一般的、静止的、微观的分析,转向动态的、综合的、人性的社会整体分析。经济增长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组成,也是各国最为关注的社会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从方式、速度、内容以及性质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同解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的命题之后,关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就成为学界、实务界以及其他社会群体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变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阵痛等,都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本期经济新常态�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共2页
Henan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