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57,64,共16页
Music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67
-
1田可文.文明的差异——中国音乐史中的地域性问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16(2):14-15. 被引量:7
-
2王静.皮黄声腔的形成及流布[J].大舞台,2002(5):74-75. 被引量:1
-
3修海林.对音乐史学发展的探讨[J].音乐研究,1986(3):9-10. 被引量:6
-
4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J].音乐研究,1986(1):3-7. 被引量:39
-
5杨鸣键.有感于中国古代音乐研究[J].音乐研究,1986(1):13-15. 被引量:1
-
6冯洁轩.“乐”字析疑[J].音乐研究,1986(1):65-70. 被引量:34
-
7张九.关于西皮腔的起源与发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4):5-14. 被引量:4
-
8易人.一首极具史学价值的《斫竹歌》[J].人民音乐,1999(7):32-33. 被引量:7
-
9赵磊,李文珍.甘肃民歌与异地民歌的历史传播探微[J].中国音乐,1994(4):73-75. 被引量:2
-
10修海林.郑风郑声的文化比较及其历史评价[J].音乐研究,1992(1):31-39. 被引量:21
引证文献11
-
1刘正维.明代“文艺复兴”中的民间音乐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27(2):5-11. 被引量:7
-
2李景玉,王新学.甘肃小调在音乐形态上的地理分布研究[J].艺术百家,2008,24(5):199-203. 被引量:2
-
3朱国伟.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借鉴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38-45. 被引量:10
-
4杨明辉.皮黄腔源流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6):81-82. 被引量:2
-
5刘正维.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兼述民族音乐发展的“三起三伏”与明代文艺复兴[J].中国音乐,2011(1):128-158. 被引量:11
-
6刘正维.比较16世纪中西音乐的两大“飞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4):22-27. 被引量:1
-
7黄东阳.从声腔形态的比较为广东汉剧寻根溯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2):98-107. 被引量:2
-
8石蔚.论五音戏旦角悠板唱腔的衍变[J].戏曲艺术,2019,40(3):132-140.
-
9黄东阳.从唱腔的遗传基因为广东汉剧寻根溯源[J].客家研究辑刊,2019,0(2):138-145.
-
10王达.民族音乐学研究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及教学的借鉴作用[J].艺术评鉴,2022(23):78-8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34
-
1孙晓辉.多层重叠的活态音乐文化的整合研究——刘正维教授的音乐形态学研究评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3):168-177. 被引量:2
-
2蒲亨建.另辟蹊径 独出机杼——刘正维教授《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读后[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3):178-180. 被引量:2
-
3刘正维.戏曲音乐创作的三大发展阶段[J].戏曲艺术,2011,32(4):6-17. 被引量:6
-
4蒲亨建.刘正维“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三起三伏’”论述评[J].中国音乐,2012(1):140-141. 被引量:1
-
5谭智.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历时-共时”研究的“沟通”[J].歌海,2012(5):24-26.
-
6刘正维.比较16世纪中西音乐的两大“飞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4):22-27. 被引量:1
-
7金白颖,史宋丹.黄梅戏的历史考源[J].大舞台,2013(2):15-16.
-
8袁环.论刘正维对中国戏曲音乐研究的贡献[J].中国音乐,2015(2):59-63. 被引量:3
-
9王青.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探析[J].大舞台,2015(12):150-152. 被引量:1
-
10王书亮.中国音乐史学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6,0(5):77-78. 被引量:4
-
1付晓芳.透过戏曲音乐看《江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B07):32-34. 被引量:4
-
2徐颖周.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花腔式”旋律的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4(12):176-176.
-
3刘正维.戏曲声腔分类新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1):7-13. 被引量:28
-
4段启涛.论西皮旦腔的母体性质——兼谈京剧西皮生旦分腔法[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3):74-76.
-
5郑锦扬.关于八类中国音乐的历史学问——从结构、载体方面的思考[J].人民音乐(评论),2004(12):52-53.
-
6刘正维.汉调出世及其声腔特色[J].戏剧之家,1998(2):16-19.
-
7刘正维.既论“生态环境”,应谈生态环境[J].戏剧之家,2004(5):29-33.
-
8梅朵.这是历史,不是历史结论——我评影片《开天辟地》[J].电影评介,1991,0(9):6-6.
-
9刘正维.戏曲声腔史和音乐[J].戏剧之家,2004(3):45-47. 被引量:1
-
10符伟.试论阳戏曲牌的词式、乐式与腔式[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29(4):99-10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