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中西文化对话中的“错位性误读”
被引量:2
出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9-22,共4页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同被引文献19
-
1徐鲁.“述而不作”与“斐然有述作”[J].中国图书评论,1998(11):59-59. 被引量:1
-
2周远斌.“述而不作”本义考[J].理论学刊,2006(1):103-105. 被引量:12
-
3叶舒宪.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1-8. 被引量:12
-
4曹建英.浅论述而不作与述而有作的辩证统一[J].中国地方志,2006(5):21-22. 被引量:1
-
5王琦,李生龙.善乎?恶乎?——论孔子人性论所蕴涵的两极趋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3):120-123. 被引量:9
-
6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0. 被引量:11
-
7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被引量:93
-
8王毅.“述而不作”之于孔子-一个阐释学角度的解读.孔子研究,2000,(5):15-23. 被引量:6
-
9论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
1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被引量:3
-
1姚武.论魏源思想在中西文化对话中的文化意义[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7-9. 被引量:2
-
2乐黛云.中国文化引起世界性的重视[J].党政干部参考,2013(5):29-30.
-
3卓新平.马礼逊与中国文化的对话——《马礼逊文集》出版感言[J].世界宗教研究,2010(3):4-11. 被引量:4
-
4雕胡.梁启超:第三次中西文化“对话”的先觉者[J].文史知识,2002(5):50-54. 被引量:1
-
5张同道.一位电影人和一个国家的传奇——伊文思与中国50年[J].电影艺术,2009(2):118-122. 被引量:2
-
6潘天波.从部族到国家:元代海上丝路漆器文化的历史与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1):23-30.
-
7翟广顺.李贽与利玛窦:儒学与基督的对话[J].教育史研究辑刊,2010(4):18-21.
-
8张再林,李靖.“即身而道在”——中国古代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中华体育精神探析[J].人文杂志,2014(12):1-6. 被引量: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