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前线》
2002年第1期35-36,共2页
同被引文献21
-
1韩宇宏.“文艺精品工程”与文化强省建设[J].东方艺术,2005(14):4-5. 被引量:1
-
2高长印.文化产业: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J].城市问题,1997(3):49-52. 被引量:10
-
3王杰,陈静.试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17-21. 被引量:12
-
4花建.“走出去”:中国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J].社会观察,2005(4):9-10. 被引量:8
-
5曹凌燕.横枪跃马“走出去”——浅述中国表演艺术之“走出去”[J].中外文化交流,2005(6):14-15. 被引量:1
-
6花建.发展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视野[J].探索与争鸣,2005(6):44-46. 被引量:15
-
7石有健.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初探(上)[J].市场论坛,2006(8):16-19. 被引量:3
-
8王宏婷.湖南文化产业扑打着金鹰的翅膀入世[N].湖南工人报,2001,11,13③. 被引量:5
-
9肖灼基.扩大内需潜力巨大[N].文汇报,2002-03-11. 被引量:4
-
10张振江.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N].光明日报,1999—04—1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6
-
1陈国生,张东风.关于加快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地理,2005,25(1):22-25. 被引量:6
-
2伍育琦.关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05X):186-187. 被引量:1
-
3陈亮,刘寰.广西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7(4):17-20. 被引量:5
-
4巩玉丽.谈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战略——以表演艺术类为例[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5(3):82-84.
-
5毕晶.利用PowerPoint97制作多媒体课件探析[J].绥化师专学报,1999(3):65-68.
-
6邹红.北京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5(1):328-345.
二级引证文献12
-
1陈国生,罗文.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6):28-31. 被引量:8
-
2彭民安.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以长沙文化产业为例[J].求索,2006(10):58-61. 被引量:13
-
3丁建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与中部经济崛起互动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3(24):137-140. 被引量:7
-
4罗克良.广西加快发展对接东盟文化产业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31(11):129-132. 被引量:13
-
5李光.以产业化推进河南文化强省建设[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78-83. 被引量:6
-
6刘孟孟,王宜强,黄跃东.福建省基于“一体两翼”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战略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7(3):83-88. 被引量:2
-
7于慧玲,齐黎丽.“中国梦”与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分析[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11):162-164. 被引量:3
-
8王建彦.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8-10.
-
9肖黎,王馨苑.湖南文化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0):10-12.
-
10韦家华,陈亮.广西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全国商情,2008(B02):36-37.
-
1马朝军,钱光培.加入WTO对北京文化产业的影响和对策[J].前线,2000(5):36-38.
-
2周有光.中国和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演变之一[J].群言,2000(1):34-37. 被引量:2
-
3张学亮.用先进文化扮靓历史名城[J].群众,2004,0(11):48-49.
-
4展望北京文化产业新发展[J].中国科技财富,2014(2):94-95.
-
5黄永军.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需要做些什么?[J].文化产业导刊,2011(7):76-77.
-
6黄海.试论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08(6):67-69. 被引量:7
-
7张建英,李言实.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12):90-92.
-
8黄昕,廖自然.全球化背景下湖湘文化的现代化转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142-147.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