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3期79-82,78,共5页
Jiang-huai Tribune
同被引文献50
-
1陈双,任远金.古徽州“鱼龙舞”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流变[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3):45-48. 被引量:4
-
2胡亮.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徽州目连戏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中国戏剧,2009(7):59-61. 被引量:8
-
3刘自圣,马晓纯.池州目连戏的历史及现状调查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176-177. 被引量:1
-
4邓翔云.试论民俗文化与中国戏曲的发生[J].学术界,1997(4):90-93. 被引量:2
-
5薛若邻.目连戏的思想内涵与民俗特征[J].文艺研究,1994(5):93-99. 被引量:1
-
6陈长文.浅谈古徽州的“庙会文化”[J].黄山学院学报,2001,3(2):22-25. 被引量:2
-
7刘祯.20世纪中国宗教祭祀戏剧的研究[J].戏剧文学,1997(9):29-33. 被引量:6
-
8何根海.贵池目连戏的文化考察[J].池州学院学报,1995,15(3):56-61. 被引量:1
-
9周显宝.皖南傩戏、目连戏及其青阳腔与仪式的原生形态[J].音乐研究,2004(2):65-76. 被引量:5
-
10顾晓艳.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J].体育科学,2004,24(11):62-64.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5
-
1刘博雍.祁门目连戏的文化探讨[J].戏剧之家,2013(9):45-45.
-
2吴丽蓉,金声琅,徐宏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探索--以古徽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2):183-185. 被引量:7
-
3任远金,卢玉,陈双.徽州民俗体育在村落社会的文化意蕴与存在价值[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6):715-718. 被引量:8
-
4任远金,陈双,卢玉.徽州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与民间遗存[J].军事体育学报,2013,32(2):21-25. 被引量:3
-
5孟威.皖南目连戏研究述评[J].黄梅戏艺术,2023(2):10-16.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刘晗.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9):166-167. 被引量:6
-
2郭颖,赵晓宁.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2(3):91-99. 被引量:14
-
3星景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消费导刊,2013(6):147-147.
-
4任远金,陈双.徽州民俗体育轩辕车的民俗学阐释[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0(1):30-31. 被引量:2
-
5韩永红.生活方式变迁背景下的安徽民俗体育传习发展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2):86-89. 被引量:2
-
6陆航.苏南地区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承与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34-136. 被引量:3
-
7郭学松,陈上越,吴祖会.乡土社会仪式中的身体运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2):22-28. 被引量:6
-
8黄华芳.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分析和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16,31(10):90-94. 被引量:3
-
9张孝义,孙国君,梁聘婷,张星杰.黄山市徽州非遗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5(6):165-168. 被引量:2
-
10孙群群,白晋湘,罗玲,宋彩珍.湘西瑶族村落民俗体育“舞虫灯”的口述史研究[J].体育科研,2017,38(1):57-62. 被引量:2
-
1周燕.写生杂想[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8,0(4):26-27.
-
2王兴堂.王兴堂国画作品欣赏[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4,0(11):2-226.
-
3王廷信.明代目连戏概论[J].中华戏曲,1999(1):242-255.
-
4赵玉平.朱武劝善(二)[J].喜剧世界(上),2012(2):25-25.
-
5赵玉平.朱武劝善(三)[J].喜剧世界(上),2012(3):41-41.
-
6赵玉平.漫画品《水浒》 朱武劝善(一)[J].喜剧世界(上),2012(1):23-23.
-
7赵玉平.漫画品《水浒》 朱武劝善(四)[J].喜剧世界(上),2012(4):47-47.
-
8关心.挑山女人:从齐云山到宝山 访沪剧《挑山女人》主演华雯[J].上海戏剧,2013(1):16-17.
-
9李群.浅析徽州木雕中的儒学文化韵味[J].中国艺术,2011(3):154-155. 被引量:6
-
10王冬梅,胡新华.论程朱理学对宋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5):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