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李春青中国古代士人对人格境界的追求恰如西方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一样执着。作为士人阶层精神文化主要代表的儒家,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人格境界是士人阶层自我意识、自我规范的产物,是他们安顿心灵、消解心理紧张与焦虑的方式...
作者
李春青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9-65,共7页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诚”
《中庸》
人格境界
价值范畴
儒家人格
思孟学派
文学观念
儒家价值观
文学价值观
士人阶层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5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25
1
方立天.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J]
.哲学研究,1995(3):66-70.
被引量:49
2
徐挥.
文艺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再论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63-66.
被引量:3
3
隋路.
终身体育的美学基础[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S1):1-4.
被引量:3
4
林华.
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J]
.中国远程教育,1994(3):40-41.
被引量:1
5
高萍.
禅思与诗思——王维山水诗创作的禅宗渗透[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25-27.
被引量:3
6
谭运启.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价值观体系及当代价值[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1):54-57.
被引量:9
7
黎小冰.
随心入禅境 旷达对人生——禅宗对苏轼创作的影响[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4):107-109.
被引量:3
8
江兴祐.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J]
.社会科学(甘肃),1989(6):45-50.
被引量:2
9
徐复观.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中的气问题[M].台北:学生书局.1982.
被引量:1
10
扬雄.法言·君子[A].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5
1
白慕炜,梁健辉.
“人格感化”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15-416.
被引量:3
2
余国政,袁本涛.
感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6(3):104-106.
被引量:10
3
范立红.
刘勰“风骨论”与儒家审美精神的历史关联[J]
.北方论丛,2009(6):8-11.
被引量:2
4
黄小平,谢鸿.
旅游文学语言的精神栖居[J]
.社科纵横,2012,27(2):94-98.
5
姜晓云.
刘勰论“文心”与“为文之用心”[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3(1):38-41.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郭海莲.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来体现人格魅力[J]
.硅谷,2008,1(1):58-59.
2
张运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0(21):62-63.
被引量:1
3
余国政.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化艺术[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6(6):70-72.
被引量:2
4
刘琼芳.
感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
.文学教育(中),2012(10):155-155.
5
邬海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1):125-127.
6
洪淼.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儒学思想的继承[J]
.大观周刊,2013(11):10-10.
7
韩洋雷,刘红波.
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教学方式研究的发展历程[J]
.运动,2014(12):66-68.
被引量:2
8
牛继新.
浅谈体育课的课堂语言艺术[J]
.教育界(综合教育),2016(8):172-172.
9
于娜.
试论高校辅导员对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与使用[J]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80-83.
被引量:9
10
刘海梅.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任感化[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6):70-74.
被引量:2
1
李春青.
论“时”——兼谈儒家处世之灵活性[J]
.中国文化研究,1996(4):11-16.
被引量:2
2
杨国荣.
人格之境与成人之道──从孟子看儒家人格学说[J]
.南京社会科学,1994(6):61-65.
被引量:7
3
陈洪.
对复兴儒学的困惑与思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5(2):5-9.
4
西村.
中西知识分子差别[J]
.中国老年,2013(14):67-67.
5
魏星.
胡适、鲁迅、周作人文学价值观浅析[J]
.鲁迅世界,2001(3):32-36.
6
左靖.
高明与中庸:儒家人格的两重性[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1):45-46.
被引量:1
7
于联凯.
略论魏晋风度[J]
.临沂师专学报,1995,29(2):52-58.
8
雍繁星.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诸家注平议——兼谈庄子的养生思想[J]
.国学研究,2003,35(12):263-275.
被引量:1
9
李春青.
论儒学体系中的“乐”范畴[J]
.广东社会科学,1996(3):45-51.
被引量:3
10
贺艳秋.
中国儒家人格理想简论[J]
.中州学刊,1998(6):74-76.
被引量: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