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6,共4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49
-
1陈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的儒学困境[J].浙江社会科学,1998(3):27-33. 被引量:13
-
2郭齐勇.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价值[J].开放时代,1995(2):41-42. 被引量:6
-
3陈正夫.儒学与现代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19(3):2-7. 被引量:3
-
4冯友兰.略论道学的特点、名称和性质[J].社会科学战线,1982(3):35-45. 被引量:19
-
5张岱年,王东.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J].教学与研究,1997(5):8-13. 被引量:60
-
6羊涤生.论儒家重“和”的哲学及其现代意义[J].高校社会科学,1990(5):63-69. 被引量:4
-
7汤一介.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J].哲学研究,1994(3):17-21. 被引量:37
-
8叶舒宪.“地方性知识”[J].读书,2001(5):121-125. 被引量:131
-
9江涌,冯志军.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5,26(9):88-92. 被引量:22
-
10周远清,刘凤泰,阎志坚.从“三注”、“三提高”到“三结合”——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看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3-5. 被引量:64
二级引证文献104
-
1华汛子.通识教育的“两个面向”——兼论《社会学》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可能性[J].通识教育研究,2020(1).
-
2朱莉丽.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J].汉字文化,2022(14):43-45. 被引量:2
-
3苏婧.构建超越课堂的师生共同体——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大学通识写作课教学的启发[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0):84-91. 被引量:1
-
4宗晓华,王立成.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贡献:层级异质性与驱动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9):39-51. 被引量:4
-
5张彩彩,杨晓燕,肖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模式探索——以大理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0):128-130.
-
6王一华.图书馆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J].传媒论坛,2021,4(20):145-146.
-
7李梅.古今中西视域中的“儒学复兴”——对新世纪儒学研究的观察与反思[J].国际儒学(中英文),2021(1):115-125. 被引量:4
-
8刘传俊,姚科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逻辑[J].高等农业教育,2021(1):43-47. 被引量:5
-
9李崇辉,韩晓莹.通识教育与北方民族艺术课程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1):73-77.
-
10何慧星,李亚飞.21世纪以来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4(7):34-38. 被引量:4
-
1张公显.新年新祷求自新[J].中国天主教,1997(1):25-25.
-
2田柏伏.给心灵一道阳光[J].少先队活动,2013(7):29-29.
-
3贺利娟.社会责任热能否为央企垄断正名?[J].党政干部文摘,2008(10):23-23.
-
4王冬苗.大胡子爷爷托马斯[J].国际人才交流,2012(5):24-25.
-
5耕夫.温暖人心[J].党政论坛,2000(10):45-45.
-
6神奇的地下生命世界[J].地理教学,2005(6):48-48.
-
7杨旺.宁泽涛 —个人的诸神之战[J].南方人物周刊,2015,0(25):40-43.
-
8陈啸.寻根文学新传统人格论[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1(10):47-52.
-
9闫瑾.广州保安系统的读书月 读书有奖征文活动三月——广州——以儒家思想启示安保事业—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J].中国保安,2016,0(5):60-62.
-
10朱昆槐.太极拳功与内丹漫谈(五)——梅墨生在台湾的演讲[J].武当,2016,0(7):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