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未来──第一届中德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被引量:1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8-81,共4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二级引证文献30
-
1袁结荣,刘斯韵.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6):384-385.
-
2王仕军,刘军荣.农民流动的制度背景分析[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20(2):20-23.
-
3王化冰,于涛,张立燕.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1):40-41. 被引量:14
-
4刘一民.运动员异化行为简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07-1309. 被引量:8
-
5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解读[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10(3):13-15. 被引量:9
-
6丘有阳.价值自觉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11):47-49.
-
7安海娟,陈艳秋,刘腾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个案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2):138-141. 被引量:6
-
8董伟.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和谐社会理念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1):16-19. 被引量:1
-
9安海娟,王宏.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论述[J].教育与职业,2010(15):72-74. 被引量:2
-
10姜国峰.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扬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3):86-91. 被引量:6
-
1张文杰.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的心理调适[J].南方青少年研究,2000(2):12-14.
-
2刘悦笛.“通向自我之路:中德哲学对话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7(1):109-110.
-
3许国珍.关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自律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2(8):38-39.
-
4陈世放.纯粹实践理性辩证法之精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9-144.
-
5陈晨,姜强强.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291-293. 被引量:4
-
6关键瑛.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J].学习与探索,1997(4):85-87. 被引量:1
-
7吴光章,唐孝东.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冲突及其意义[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23-29. 被引量:2
-
8周莉.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的调适[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95. 被引量:3
-
9翟雪.儒教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5):280-281.
-
10孟洁,张河川.物质主义与“传统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9(1):26-30.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