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5年第3期41-44,共4页
Jiang-huai Tribune
同被引文献27
-
1夏恿.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1999(4):117-143. 被引量:309
-
2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概念架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8,20(4):2-11. 被引量:36
-
3郑成良.论法治模式的理念型[J].天津社会科学,1993(5):46-50. 被引量:4
-
4徐友渔.世纪之交的哲学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7(3):8-10. 被引量:2
-
5翟东林.谈谈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问题——兼评“应用哲学”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4(3):28-34. 被引量:1
-
6董强.美的本质新解[J].江淮论坛,1995(6):82-87. 被引量:8
-
7张庆熊.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观念与现代化[J].学术月刊,1995,27(3):3-6. 被引量:3
-
8徐友渔.二十世纪十大哲学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5(5):19-28. 被引量:8
-
9赵凯荣.重建形而上学[J].江汉论坛,1994(7):27-32. 被引量:1
-
10季卫东.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与社会——参加法社会学国际协会第31届学术大会之后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6(3):104-113. 被引量:53
引证文献7
-
1田强,崔永兴.外语教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7(5):54-55. 被引量:2
-
2杜宴林.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以人为本逻辑[J].当代法学,2008,22(S1):15-32. 被引量:3
-
3李立本.和谐系统的规律、性质及意义[J].系统科学学报,1998,12(4):16-19.
-
4李立本.系统的和谐与和谐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5):38-41. 被引量:5
-
5李立本.竞争观与和谐观[J].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7(4):18-20. 被引量:1
-
6徐军.哲学与真善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54-56.
-
7杜宴林.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9(3):50-56.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8
-
1李韧夫,董进.中国刑法现代化践行的法文化障碍及克服——以市民社会为视角的考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12(2):75-81. 被引量:4
-
2李友谊,于秀艳.人的现实生活:法治生长的土壤[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7(2):82-84.
-
3张鹏,张苗.重构技术观——论技术观的演变与和谐型技术观的建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57-60. 被引量:5
-
4王腾.现代市场语境中个人价值实现的道德哲学审视[J].晋阳学刊,2008(3):57-62.
-
5于宏,张天上.以人为本:法律发展的价值之维[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8(1):11-14.
-
6于晓利.出走与回归——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谢尔盖神父》[J].文教资料,2009(28):18-19.
-
7白先春,凌亢,郭存芝.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指标体系选择——基于社会和谐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52-56. 被引量:5
-
8张丹,柯昌英,熊鹏生.企业可重构竞争力系统中和谐思维方式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4):1-4. 被引量:2
-
9朱红梅.论民国学校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J].江汉论坛,2010(5):106-109. 被引量:5
-
10刘海淑.论法律在当下中国的尴尬处境[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17):283-284.
-
1朱德生.形而上学的召唤[J].哲学研究,1994(11):17-21. 被引量:1
-
2张尚仁.哲学的聪明与糊涂之随想[J].东方文化,2003(3):49-54.
-
3孙爱霞.现代西方哲学反形而上学的原因及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2):20-23. 被引量:1
-
4蒋金锵.落细、落小才能落实[J].求是,2014(18):58-58.
-
5王成兵.论美国古典实用主义的基本特征[J].学术论坛,2000,23(5):25-28.
-
6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什么[J].当代广西,2007(24):59-59.
-
7刘侠,刘仕英.论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07(11):45-46.
-
8郑文双.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七个环节[J].商情,2012(36):169-169.
-
9梁衡.实事求是的十种阻力[J].当代贵州,2009(1):20-21.
-
10鲁修文.主体作用与四化建设客观规律[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3):145-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