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动态助词“了”的用法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那么,是不是凡是完成的动作都要在动词后用“了”呢?不是的。到底什么时候必须用“了”,什么时候不能用“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汉语跟英语不同,汉语没有或很少有词形变化。
作者
杨惠芬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年第1期41-45,共5页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关键词
动态助词“了”
汉语
谓语动词
动词结构
词形变化
句子
动作发生
用法
英语
完成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19
1
金立鑫.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105-120.
被引量:101
2
金立鑫.
关于疑问句中的“呢”[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43-49.
被引量:35
3
储诚志.
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39-51.
被引量:59
4
刘勋宁.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J]
.世界汉语教学,1990,4(2):80-87.
被引量:87
5
竟成.
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J]
.语文研究,1993(1):52-57.
被引量:48
6
三宅登之.
“的”字结构里头的述补结构与“了”[J]
.汉语学习,1991(1):22-26.
被引量:2
7
胡明扬.
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J]
.汉语学习,1988(6):4-7.
被引量:63
8
张晓铃.
试论“过”与“了”的关系[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1):48-57.
被引量:7
9
刘宁生.
动词的语义范畴:“动作”与“状态”[J]
.汉语学习,1985(1):16-19.
被引量:18
10
木村英树.
关于补语性词尾“着/Zhe/”和“了/le/”[J]
.语文研究,1983(2):22-30.
被引量:60
引证文献
5
1
黄敏.
试析“VP了的时候”[J]
.世界汉语教学,2000,14(3):44-51.
被引量:6
2
王启龙.
现代汉语助词及其再分类[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115-123.
被引量:6
3
江婷.
小议流行语“V了假N”句式[J]
.绥化学院学报,2017,37(12):74-76.
4
王予暄.
《武王伐纣平话》中“了”的句法功能及语义探究[J]
.现代语文,2020(6):36-42.
5
韩在均.
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常见偏误分析[J]
.汉语学习,2003(4):67-71.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李兰霞.
学习者习得体标记“了”的句法语境变异[J]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8,0(1):71-82.
2
亓华.
韩国留学生自我介绍文的“中介语篇”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2006(S2):98-101.
被引量:7
3
李菡幽.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语法偏误研究综述[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39-243.
被引量:6
4
丁崇明.
韩国汉语中高级水平学生语法偏误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5-110.
被引量:14
5
马莹.
对外汉语教学中助词“了”的教材编写内容考察与建议[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4):117-119.
6
赵玉红.
奈曼方言中的虚词“来”[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2(1):152-153.
7
魏艳庆.
从留学生的短信中看“了”的偏误[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44-46.
8
程誉萱.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虚词“了”的偏误分析[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4):55-56.
被引量:1
9
白雪.
基于中高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的语法偏误分析[J]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3,9(2):79-82.
10
侯国金.
“的时候”误用的词汇语用批评[J]
.当代外语研究,2013(10):13-17.
被引量:2
1
宋玉柱.
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1):16-21.
被引量:18
2
李文治.
关于“又”和“再”[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1):65-76.
被引量:10
3
郭莉琳.
语助词“看”字探讨[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79-80.
被引量:1
4
郑剑平.
试论副词“索性”[J]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1(3):42-45.
5
高建平.
英语句中形式上肯定的含义及否定的汉译[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77-80.
被引量:1
6
项成东.
英语动词名词化结构的语义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17(2):24-29.
被引量:3
7
张惠英.
海南临高话的动态助词v?i^3/v?~3和j?u^3[J]
.语文研究,2017(2):49-52.
8
郜舒竹.
“角”之关联与应用[J]
.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版),2012(4):23-25.
9
郜舒竹.
“角”之关联与应用[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1(10):9-11.
10
萧泰芳.
“所+介词+动词”结构略说[J]
.语文研究,1988(1):52-53.
被引量:1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