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俗场”的观点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谈清楚的。任何一个初涉猎民俗学领域的人,都会象几年前的我,在林林总总的民俗事象面前感到万分的惊奇:它们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它们那么亲切,又那么神秘!爱刨根问底是人的不可移易的本性,“民俗是什么”的问题便总萦绕在脑间而不肯去。面对世界上各国、各民族、各社区、各时代魔方般变幻的民俗事象,自以若不想被弄得头晕目眩,就得来一回“超越”,去寻求那隐于其后的稳定不变、哲学上所谓的“第一因”。本篇即为这一回超越式的寻求的第一个收获——捧出一板既酸且涩的果实:民俗场。本篇先以论纲的形式参加了一九八七年召开于贵州的中国民俗学会中青年民俗学工作者理论研讨会,然后应约刊于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编的刊物《民俗研究》。发表时,为使论点醒目、集中、删去原文第一、二两点关于理论发展背景的阐述,并做了一些补充修订。这个寻求,仅仅是开端,更艰巨的路还在后面。但为了引起学界争论,发展中国盼民俗学事业,便不吝其酸涩而捧在众人面前。尽管如此,我还要以此文表示我对指导我走上民俗研究之路的诸位师长以及学友们,《民俗研究》的编者的敬意。
出处
《民俗研究》
1987年第4期18-25,共8页
Folklore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