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你说便是你错”——对鲁迅小说《伤逝》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半个多世纪来,尽管对《伤逝》的解读有这样那样的分歧,而有一点却几乎是一致的:天经地义地把《伤逝》读成一篇爱情小说。涓生与子君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的确是个爱情故事。初恋的狂欢使得他们沉浸在幸福的期待中忘却了现实的沉重,而没有一丝云彩的繁琐生活又使得他们的爱变得飘渺虚幻甚而成为难以忍受的重负。
作者
叶世祥
出处
《鲁迅研究动态》
CSSCI
1989年第12期27-29,共3页
关键词
《伤逝》
爱情小说
爱情故事
鲁迅小说
涓生
八道湾
周作人
婚姻
语言
绍兴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4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53
同被引文献
34
1
郑虹.
无法拯救的困境——由《伤逝》引出的思考[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6(4):80-86.
被引量:3
2
皇甫积庆.
复仇与忏悔──鲁迅心理情结探窥[J]
.江汉学术,1998,29(4):5-12.
被引量:1
3
李之鼎.
《伤逝》:无意识性别叙事化语[J]
.鲁迅研究月刊,1996(5):29-33.
被引量:22
4
周楠本.
谈涓生的忏悔[J]
.鲁迅研究月刊,1995(3):22-29.
被引量:5
5
钱谷融.
谈《伤逝》[J]
.鲁迅研究月刊,1991(6):39-42.
被引量:10
6
韩毓海.
审美人生——超越启蒙主义的鲁迅[J]
.鲁迅研究月刊,1990(6):4-11.
被引量:5
7
徐文欣.
痛苦的觉醒者——《伤逝》涓生形象的原型分析[J]
.鲁迅研究动态,1988(8):60-63.
被引量:3
8
周伟鸿.
重读《伤逝》[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3):217-226.
被引量:2
9
马丽蓉.
在空间维度上叙述——《伤逝》新解[J]
.鲁迅研究月刊,2001(9):59-62.
被引量:12
10
刘高峰.
《伤逝》:男权意识与男性话语[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3):7-1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5
1
曹禧修.
论《伤逝》的结构层次及其叙事策略[J]
.学术月刊,2005,37(1):76-82.
被引量:18
2
罗小茗.
涓生的思路──《伤逝》重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211-222.
被引量:28
3
宗先鸿.
论《伤逝》的创作意图与人物原型[J]
.鲁迅研究月刊,2005(11):41-45.
被引量:12
4
赵长慧,王俊丽.
爱情面纱下的男权话语——重读《伤逝》[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4):78-80.
5
张建伟.
交流困境中的彷徨——论《伤逝》中爱情悲剧的“伤”[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95-97.
二级引证文献
53
1
谢玉娥.
性别视角下的《伤逝》研究综述[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0):30-36.
被引量:4
2
祝欣,李迎春.
抵达意义的探寻——近十年《伤逝》研究综述[J]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103-105.
被引量:7
3
贾蕾.
《伤逝》:传统乐章的现代变奏与升华——兼与宗先鸿先生商榷[J]
.鲁迅研究月刊,2006(3):52-56.
被引量:8
4
崔云伟,刘增人.
2005年鲁迅作品研究综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6):105-114.
5
于惠.
女性主义视角观照下的子君的悲剧[J]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6):22-24.
被引量:2
6
翟永明.
《伤逝》研究综述[J]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1):21-24.
被引量:5
7
张春泉.
交往理性的“伤逝”——《伤逝》的主体交互性解读[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37-140.
被引量:3
8
钱亚玲.
论《伤逝》的叙事意蕴[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1):62-65.
被引量:2
9
张炜.
《伤逝》现代性阐释三题[J]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44-48.
10
崔云伟,刘增人.
2005年鲁迅研究综述[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22-33.
被引量:1
1
朱向军.
爱情的真谛在于真正的人格独立——鲁迅小说《伤逝》引发的思考[J]
.飞天,2009(12):6-8.
2
沈光明.
《伤逝》管见[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7(1):67-69.
被引量:1
3
耿庆伟.
《伤逝》创作目的的一种解读[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7):49-51.
被引量:4
4
凌乙.
不是“歧义”,乃是“歧见”[J]
.咬文嚼字,2010(7):26-26.
5
常慧明.
“阿随”:《伤逝》中的意象叙述[J]
.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2004,24(4):94-95.
被引量:1
6
冯镇魁.
谈鲁迅小说《伤逝》的艺术表现[J]
.北方论丛,1981,0(6):43-49.
7
张艳霞.
寂静死去的不仅仅是爱情——试论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悲剧美[J]
.考试周刊,2011(77):21-21.
8
胡祖信.
对悔恨与悲哀的超越——论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的形象及意蕴[J]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2):67-69.
9
周文英,唐光国.
从起点到终点的轮回——对鲁迅小说《伤逝》的另外解读[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4):42-45.
10
蓝秀平.
鲁迅小说《伤逝》关于婚姻观的文学探索[J]
.长城,2011(2):74-75.
鲁迅研究动态
1989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