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巧不成书”这条古训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么?也许是。纵览中国电影史长长的作品目录,从20年代的《孤儿救祖记》算起,到30年代的《姊妹花》、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50年代的《女篮五号》、60年代的《达吉和她的父亲》、70年代的《小花》、80年代的《乡情》,直至新近上映的《安丽小姐》等等,我们不难扰出一大批以“巧合”情节为主的影片,足见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确乎有一代代电影编导在创作中实践了这条古训,尽管他们的作品题材不同,风格、样式迥异。也许不是。数年前已有论者对此提出非议,如刘一兵同志认为:“无巧不成书”对于电影不是真理;电影“无巧也成书”。我赞同这种观点,并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因为对“巧合”的探讨除涉及电影剧作观念更新之外,还牵涉到中国电影的深层文化底蕴、电影艺术家与电影规众的民族文化心理等一系列研究课题。循此剖析下去,便产生了这篇不成熟的备忘录以求教于方家。
出处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39,共8页
Film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