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静态考察与动态把握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基本涵义,是指道德实践中内在自觉与外在推致的同时性和不可分割性。明以来,这一命题之所以不断地遭到误解,主要在于解释者的认知方式是静态的、概念反思式的,而“知行合一”所体现的认知方式则是动态的、实践体认式的,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既决定了理学中两种不同的知行模式,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内圣”与“外王”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今天,探讨这两种认知方式的各自特征及其结合途径,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
丁为祥
机构地区
陕西师大马列教研部
出处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63-69,共7页
关键词
知行观
道德实践
朱熹
知行合一
王阳明
现实意义
认知方式
基本涵义
实践活动
不可分割性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6
1
丁为祥.
王阳明“知行合一”三指[J]
.人文杂志,1993(3):32-36.
被引量:8
2
杨国荣.
王阳明与知行之辩[J]
.学习与探索,1997(2):71-76.
被引量:6
3
安克杰.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理论月刊,2006(11):182-185.
被引量:17
4
[11]王阳明全集[M].卷9"添设清平县治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被引量:5
5
姜树卿.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探索[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1):3-4.
被引量:12
6
林乐昌.
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31(6):107-112.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陶泓铭.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伦理意蕴——从两种对“知行合一”的批评看[J]
.现代交际,2011(9):55-56.
被引量:1
2
刘永京.
王阳明心学哲学立场新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17-19.
被引量:1
3
杨仁财,丁凌.
知行转换的困境与德育方法研究——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
.今传媒,2014,22(5):172-174.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周海燕.
近二十年明清文人旅游研究述评[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54-57.
被引量:3
2
林洪芹,郭岭岭,王春霞,崔红,高大伟.
“知行合一”视角下纺织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纺织报告,2023,42(1):97-99.
1
姚小频.
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推进语文素质教育[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37-37.
2
赵晓燕.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元素的有效运用[J]
.祖国,2017,0(1):198-198.
3
王延东.
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教学[J]
.神州,2012(9):164-164.
4
赵庆丰.
新课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
.金色年华(下),2012(6):74-74.
5
张昌勋.
浅议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知行观[J]
.福建陶研,2016,0(4):9-12.
6
迟真.
“微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3):60-64.
被引量:11
7
陶西平.
办知行统一的真教育[J]
.生活教育,2015,0(5):5-5.
被引量:1
8
迭梅.
略论新课标视域下教师知行观的转变[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1):102-102.
9
昂永生,韦娜.
试论现代行政领导职能的动态把握[J]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6(2):26-28.
10
刘平凡.
传统知行观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借鉴作用——以王夫之知行观为例[J]
.职业时空,2009,5(1):163-164.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