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2期59-64,共6页
Jiang-huai Tribune
同被引文献39
-
1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世界哲学,2001(3):52-59. 被引量:491
-
2阎献晨.世纪之交哲学发展的主张——对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概述[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1999(2):1-5. 被引量:4
-
3任平.交往实践观:21世纪中哲、西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汇点[J].社会科学战线,1998(2):37-44. 被引量:10
-
4陶德麟.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J].哲学研究,1981(1):21-29. 被引量:8
-
5杜新山.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J].哲学动态,1993(4):19-22. 被引量:1
-
6陈建涛.论主体间性[J].人文杂志,1993(4):16-20. 被引量:12
-
7马智.不宜用“主体间性”[J].人文杂志,1993(4):21-24. 被引量:7
-
8张一兵.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关于一种哲学新视界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3(4):12-16. 被引量:9
-
9安维复.从交往范畴看实践与主体性[J].哲学动态,1992(12):21-22. 被引量:6
-
10李海滨.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根据[J].哲学研究,1992(8):33-4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6
-
1郑召利.90年代以来我国交往理论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9(4):10-13. 被引量:13
-
2叶三梅.再谈交往观[J].池州师专学报,2002,16(4):24-25.
-
3张传开,余在海.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J].巢湖学院学报,2004,6(2):1-6. 被引量:2
-
4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644-652.
-
5严从根.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形态、践行困境和模式抉择[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6-9. 被引量:3
-
6李婷婷.马克思交往思想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16,31(4):33-3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9
-
1赵淑辉.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交往性重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1):30-33.
-
2胡敏中.论当代认识的竞争性[J].宁夏社会科学,2006(3):112-116.
-
3汪芳芳.浅谈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交往实践[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17(2):45-46.
-
4刘君.交往理论研究的源流多样性及其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2):65-66.
-
5朱爽.浅谈交往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5):192-192.
-
6赵淑辉.交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时代视阈[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36-37.
-
7张金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3(2):79-81. 被引量:7
-
8赵淑辉.文化哲学视阈中的现代交往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4):37-39. 被引量:1
-
9罗凌,林青.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交互性[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6-28. 被引量:1
-
10赵淑辉,赵继伦.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6):254-256. 被引量:2
-
1刘宗绪.学习一点世界近代史尤其是法国史的知识[J].中国图书馆学报,1985,13(3):68-71.
-
2李薇薇.世界历史概念的两层含义及现实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5(3):26-28.
-
3黄维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意义[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55-58. 被引量:1
-
4李之钦.简议徐特立论学历史[J].特立学刊,1994,0(1):27-31.
-
5苏风捷.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质疑和探索[J].中国史研究,1981(3):117-132. 被引量:2
-
6孙建民.盛世军事的立体审视——郭绍林教授《隋唐军事》读后[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3):17-19.
-
7邓伯军.论研究史体例在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中的应用——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1-5.
-
8晓良.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区分及其意义[J].理论与改革,1988(6):45-47.
-
9朱志萍.从马克思的“世界公民”到邓小平的“四有新人”——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9-41. 被引量:3
-
10吴成瑞.试论唯物史观第一原理——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S2):16-1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