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59-62,共4页
参考文献2
-
1宋镇豪著..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
2骆宾基著..中国上古社会新论 《金文新考》外编[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1:266.
-
1牛水莲.紫式部笔下的妇女形象[J].开封大学学报,1994,9(Z1):14-18.
-
2张承信.琵琶峰(外二首)[J].牡丹,2012(6):7-9.
-
3刘守文.《离骚》“求女”意象的象征问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4):16-17.
-
4张利玲.薛姨妈新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94-97. 被引量:2
-
5刘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个人原因[J].文学教育,2011(2):29-29. 被引量:1
-
6李祝亚.社会·人生·文学──日本平安时代女性作家与作品探微[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92-94.
-
7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73-76. 被引量:2
-
8刘拉妮.安娜爱情悲剧的再认识[J].科教文汇,2009(27):255-255. 被引量:3
-
9佚名.诸葛亮的政治婚姻[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2(16):57-57.
-
10林晓雯.爱情渡口[J].青春岁月,2011,0(3):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