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14,共4页
Qilu Journal
同被引文献14
-
1高小康.在“诗”与“歌”之间的振荡[J].文学评论,2002(2):56-62. 被引量:18
-
2康白情.《新诗之我见》.杨匡汉等.《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被引量:2
-
3曹文轩:《20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36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被引量:2
-
4.《辞源》[M].商务印书馆,1988年修订本.132页. 被引量:17
-
5鲁迅.《致窦隐夫》,《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6页. 被引量:4
-
6谢冕.《美丽的遁逸-论中国后新诗潮》,《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第213页、谢冕、唐晓渡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 被引量:2
-
7《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被引量:1
-
8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诗入乐》. 被引量:1
-
9《墨子·公孟》,中华书局2007年版. 被引量:1
-
10曾志态.《告诗人:(教育唱歌集)序》,见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
-
1徐臻,熊辉.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诗歌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2):201-206.
-
2郑淼琪,王刚.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现代歌诗拓展性课程的开发[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291-292. 被引量:1
-
3刘东方.“诗性”与“歌性”的互融——当代诗歌的“宋词模式”探析[J].当代作家评论,2022(5):190-199.
-
4周尚琴.歌诗传统在高校音乐美育课程的应用与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2(24):181-183. 被引量:2
-
5王泽龙,王潇.田汉现代歌诗中的声音政治诗学转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5):138-150.
-
6罗小凤.论“歌诗”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8(1):79-87. 被引量:4
-
1任惠霞.论汉代五言乐府歌诗[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5,0(3):87-88.
-
2“第三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J].中外诗歌研究,2011(3):41-42.
-
3任惠霞.论汉代五言乐府歌诗的艺术表现[J].北方文学(中),2014(2):39-39.
-
4郅敬伟.溪水吟(外二首)[J].牡丹,2005,0(1):59-59.
-
5翟景运.《宋书·乐志》所见汉魏六朝乐府歌诗的记声方法[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2):103-105. 被引量:1
-
6“第三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2):391-392.
-
7吴振华.唐代乐府诗简述[J].乐府学,2015(2):260-283. 被引量:1
-
8王传飞.汉唐间文人相和歌辞的拟与变[J].乐府学,2009(1):138-150. 被引量:1
-
9闫运利.《乐府诗集》“艳”考[J].乐府学,2013(1):236-240.
-
10张艳.汉乐府《朱鹭》曲新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1):144-14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