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英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和近况简介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英国早期传统的教育社会学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学的理论,与同时期欧洲大陆各国的社会学理论相比较,更倾向于社会改革这个传统。英国早期的教育社会学。
作者
环惜吾
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1981年第1期44-47,共4页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者
劳动阶级
全体儿童
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制度
中等学校教育
教育机会不均等
英国教育
智商测验
分类号
G40-059.3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5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6
同被引文献
156
1
李长伟.
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的对话[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3):3-6.
被引量:7
2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J]
.教育研究,1999,20(7):42-48.
被引量:49
3
刘洁,徐宝华.
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2):100-105.
被引量:13
4
刘精明.
“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J]
.社会学研究,1999(6):19-36.
被引量:36
5
谢维和.
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
.教育研究,1998,19(11):19-24.
被引量:49
6
边燕杰.
试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J]
.中国社会科学,1986(1):91-106.
被引量:19
7
李子彪.
他们为何想调离工作——对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调查[J]
.社会,1986,6(6):20-21.
被引量:1
8
吴小平.
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述[J]
.比较教育研究,1985(6):28-34.
被引量:2
9
金国华.
对城市青年小群体的剖析[J]
.社会,1985,5(4):21-23.
被引量:1
10
达力.
注意当前初中学生的几种倾向——对某市几所中学初中学生的调查[J]
.社会,1985,5(5):22-2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吴康宁.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1-20.
被引量:32
2
厉以贤,刘慧珍.
教育社会学的复兴与发展[J]
.教育研究,1989,10(1):15-22.
被引量:2
3
张人杰.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二十年建设(1979——2000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0(2):1-9.
被引量:22
二级引证文献
46
1
周勇.
理论建构、学术共同体与社会基础--当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进展反思[J]
.教育学术月刊,2013(1):21-24.
被引量:1
2
黄雪勤.
网络教育的社会学思考[J]
.传承,2008(22):108-109.
3
吴康宁.
对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思考[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0):1-3.
被引量:2
4
程天君.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4):21-26.
被引量:6
5
马红亮,丁新.
远程教育社会学:从分支研究领域到分支学科[J]
.中国远程教育,2005(10S):15-19.
被引量:11
6
李满仓.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综述(1994-2005)[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6):134-136.
7
吴康宁.
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6):8-16.
被引量:15
8
刘精明,张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1-9.
被引量:11
9
张人杰.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探索中需要澄清的三个问题[J]
.教育研究,2009,30(9):98-102.
被引量:13
10
吴康宁.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1-20.
被引量:32
1
柴振荣.
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述评[J]
.管理观察,1998(2):61-61.
2
李晓红.
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2008(6).
3
刘锡定.
把创新还给学生[J]
.人民教师论坛,2008(8):40-41.
4
郑婷.
走向新智力[J]
.科技中国,2004(12):104-104.
5
兰迪.休.科布思,笪中.
早慧儿童的教育[J]
.比较教育研究,1985(1):61-63.
6
苏苏.
礼貌,是要具体教的[J]
.教育文摘,2010(9):21-22.
7
卫纯.
欧美各国教育社会学简介[J]
.教育研究,1981,2(10):92-95.
被引量:3
8
张隽,张筱兰.
Blog技术在中等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优势[J]
.甘肃科技,2006,22(5):219-220.
被引量:3
9
陈永明.
日本的“素质”养成与个性教育[J]
.全球教育展望,1999,29(2):13-15.
被引量:10
10
李占峰.
教育的根基不能偏[J]
.内蒙古教育,2017(1):16-17.
比较教育研究
198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