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和声在中国已往不能发展的原因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齐唱、唱和、五度四度相和是“和声”(Harmony)在其演变的过程中所必经的三个阶段。本篇所讨论的将只限于“若干异音,同时共鸣”的和声;但有时还不得不论及前两种和声;因为这三种和声之不能发展,实有其共同的原因。我国最迟到明朝就已经有五度、八度的和声了;
作者
沈知白
出处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2年第2期16-21,共6页
Art of Music(Journal of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关键词
独特风格
和声
节奏
复调音乐
艺术水平
音乐艺术
三个阶段
五声音阶
始终保持
马戏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5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85
1
马达.
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十)——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1949-1956)[J]
.中国音乐教育,2000(10):31-35.
被引量:2
2
孙维权.
我国和声观念萌始于何时[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2):22-23.
被引量:6
3
冯明洋.
壮族“双声”的腔调类论[J]
.音乐研究,1985(4):16-35.
被引量:9
4
伍国栋.
侗族民间合唱旋宫实践的初步探讨[J]
.音乐研究,1985(4):36-47.
被引量:12
5
杨青.
拓宽中国民族室内乐的表现空间[J]
.人民音乐,1999(8):4-6.
被引量:20
6
杨青.
民族的空间、现代的光色——评民族管弦乐队交响音画《水之声》[J]
.中国音乐,1999(2):14-17.
被引量:5
7
姜元禄.
我国民间音乐中的多声部因素[J]
.音乐研究,1960(1):31-45.
被引量:2
8
吴式锴.
中国民族调式和声问题初步探讨[J]
.音乐研究,1960(1):58-89.
被引量:8
9
杨青.
第一步,勇者的足迹──评陈黔管乐交响作品音乐会[J]
.人民音乐,1997(12):9-10.
被引量:3
10
杨善武.
中国传统音乐中多声的观念与实践[J]
.中国音乐学,1996(3):39-5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2
1
栾桂娟.
音韵美——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J]
.音乐研究,1992(1):74-92.
被引量:7
2
杨善武.
“多声”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多声”——兼论我国民族打击乐的织体属性[J]
.中国音乐学,1992(2):68-75.
被引量:6
3
樊祖荫.
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1):58-59.
被引量:5
4
樊祖荫.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3):21-26.
被引量:11
5
赵冬梅.
民间多声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
.中国音乐,2013(4):12-28.
被引量:7
6
国得杰,曹军军.
律学视野下“调”观念之衍变(上)[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1):59-63.
7
肖眉雅.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声合唱实验与研究[J]
.音乐时空,2015,0(8):157-158.
被引量:3
8
王安潮.
立言立功立德--作曲家杨青艺术成就的历史研究[J]
.音乐创作,2015(5):13-21.
被引量:1
9
张春良.
待到山花烂漫时——“中国唱法”的溯源与展望[J]
.中国音乐,2015(3):114-117.
被引量:2
10
樊祖荫.
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J]
.中国音乐,2016(1):78-94.
被引量:21
二级引证文献
64
1
曹浩.
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关系的探究[J]
.作家天地,2020(19):183-184.
2
周姝.
探寻彝族口弦音乐的当代转化——杨晓忠弦乐四重奏《口弦》的音乐分析[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3(1):87-100.
3
龙晓匀.
多声部民歌在视唱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音乐,2013(3):213-216.
被引量:4
4
牛苗苗.
从秦地戏曲音乐论秦派二胡曲的风格[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18(4):42-47.
被引量:20
5
蒋莉.
论口传心授在古筝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J]
.中国音乐,2007(3):210-213.
被引量:5
6
郝瑾.
中国多声部民歌与欧洲早期多声音乐形态之比较[J]
.音乐创作,2010(1):122-125.
被引量:1
7
张婷.
山东琴书的地域文化特色[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91-94.
被引量:6
8
汪人元.
京剧润腔研究[J]
.戏曲艺术,2011,32(3):1-11.
被引量:27
9
肖姝.
从青歌赛合唱比赛看中国少数民族合唱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12,23(3):121-123.
被引量:3
10
兰恕冰.
浅谈中世纪单、多声部音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5):27-28.
1
杨善武.
支声形态及其思维特点[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2):72-75.
被引量:1
2
Lu Zanren.
Harmony in Diversity Xu Jianjun’s Freehand Ink and Wash Painting[J]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2012,78(2):13-17.
3
Yan Zhenduo.
Seeking Harmony in Art[J]
.Beijing Review,2006,49(50):28-29.
4
红波.
深山古■有欢哈——壮族三声部民歌探源[J]
.歌海,2006(2):42-43.
5
Tian Tian.
PHOTOGRAPHY FESTIVAL OF DIVERSITY AND HARMONY[J]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2006,72(11):27-29.
6
“调和乐也——Harmony”国际当代艺术展亮相天津美术馆[J]
.美术,2016(6):136-136.
7
蒲英.
音乐常识辞典(四十二)[J]
.音乐世界,1992(6):40-40.
8
陈中华.
和声的定义[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121-125.
被引量:2
9
高为杰.
和声的色彩性与结构力[J]
.人民音乐,1987(5):36-38.
被引量:5
10
高为杰.
和声的音乐意义——在2010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J]
.中国音乐,2010(4):63-67.
被引量:2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