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字形声字形成过程初探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比较文字学告诉我们:从整体上看,人类文字的发展走过了曲折漫长的道路。它的产生导源于原始的图画,人们在实践中对原始图画进行选择、割裂或拼合,使一定图形和语言中特定的语词结合起来,就创造了最初的以形象意的形意文字。此后,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摸索,
作者
李恩江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34-41,共8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甲骨文字
古文字
说文解字
意音文字
形声字
卜辞
形成过程
两周金文
罗振玉
形符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42
1
李葆嘉.
论语言类型与文字类型的制约关系[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55-62.
被引量:8
2
李恩江.
古文字阶段形声字的能动作用[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2(6):70-77.
被引量:1
3
曾志朗,王士元,沈钟伟.
人脑对书面文字的处理[J]
.语言研究,1985,5(1):15-24.
被引量:2
4
江学旺.
《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J]
.古汉语研究,2000(2):2-6.
被引量:11
5
叶斌.
《说文解字》的形训理论[J]
.古汉语研究,2000(3):23-28.
被引量:10
6
高定国,郭可教.
对汉字认知与大脑两半球关系研究的一些回顾[J]
.心理科学,1993,16(6):363-368.
被引量:18
7
海德格尔 熊伟等(译).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被引量:39
8
常耀华.《(说文解字)“省声”蠡测》[J].古汉语研究,1989,.
被引量:1
9
黄德宽.1995.《古汉字形声结构论》,黄山书社.
被引量:1
10
张积家,和秀梅,陈曦.
纳西象形文字识别中的形、音、义激活[J]
.心理学报,2007,39(5):807-818.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
4
1
江学旺.
《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J]
.古汉语研究,2000(2):2-6.
被引量:11
2
程亦玫.
汉字“表音化”与文字发展规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1):94-98.
被引量:3
3
陈海龙.
《说文解字》宀部字的文化阐释[J]
.北方文学(中),2012(10):143-143.
4
何清强,王文斌.
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英汉语言与文字关系探析[J]
.中国外语,2015,12(3):42-49.
被引量:27
二级引证文献
41
1
李桐桐.
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版译文对比——以许渊冲、宇文所安译本为例[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1(30):3-5.
2
张新艳.
试论古文字资料在古音研究中的重要性[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4):164-168.
3
钱荣贵.
文字创生中编辑思想的萌生[J]
.出版发行研究,2010(1):76-79.
被引量:2
4
张道升.
秦代“书同文”的前奏与实现——论先秦几种重要石器文字在汉语规范化中的作用[J]
.学术界,2010(9):147-153.
被引量:1
5
程少峰.
大徐本《说文》声符辨正十则[J]
.汉字文化,2010(6):36-38.
6
程少峰.
《说文》谐声字声符分析举例[J]
.济宁学院学报,2011,32(5):31-33.
7
乔二虎.
汉字声化成因探析[J]
.韶关学院学报,2013,34(9):139-142.
8
陈正正.
汉语形声字研究三十年[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2(1):72-80.
被引量:3
9
王文斌,崔靓.
语言符号和修辞的多样性和民族性[J]
.当代修辞学,2019(1):43-54.
被引量:10
10
刘东方,马韬.
鲁迅与洪深的文字改革观念之比较[J]
.鲁迅研究月刊,2014(9):46-53.
被引量:4
1
李恩江.
古文字阶段形声字的能动作用[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2(6):70-77.
被引量:1
2
杨择令.
评形声主声说[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4(5):55-58.
被引量:1
3
刘庆锷.
汉语的特点和意音文字的表现力——答张育泉同志[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47-52.
4
王蕴智.
从商代文字看汉字的字式和性质[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4(4):75-78.
5
郑子瑜.
与周清海博士论两周金文语法[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1):36-38.
6
唐生周.
假借、通假、形声辨析[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8(1):67-72.
7
蒋希文.
汉字的性质及其功能[J]
.贵州文史丛刊,1992(2):5-7.
被引量:2
8
徐凤.
谈“假借”与“形声”的关系[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21(3):85-89.
9
殷焕先.
新舊文字與聲调[J]
.文史哲,1951(0):36-40.
10
祝鸿熹.
甲文緟益字简述[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66-69.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