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吴族初探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学术界惯常所论列之吴都肇始泰伯仲雍,于是,吴之史止限上溯到距今三千一、二百年的时候。可是仅就吴县草鞋山遗址而言:吴地、吴族之史至少可以上推到距今7,000年的时候。近年来长江下游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加上东北、华南等地新石器遗址的重大考古成果),有力地表明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决不是“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堆篝火”,而是“神州之上繁星点点”!育殖于长江三角洲(以太湖流域为基地)之吴族。
作者
周国荣
出处
《民族研究》
1988年第1期62-68,共7页
Ethno-National Studies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草鞋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遗址
黄河流域
长江下游
古文化
学术界
太湖流域
考古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8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68
1
徐良高.
考古发现所见楚文化在东南和西北方向的进退[J]
.三代考古,2018,0(1):140-148.
被引量:1
2
黃烈.
有关氐族来源和形成的一些問題[J]
.历史研究,1965(2):97-114.
被引量:14
3
杨楠.
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遗存的分区研究[J]
.考古学报,1999(1):23-72.
被引量:23
4
龚维英.
古秦、楚两族同源疏证[J]
.史学月刊,1999(2):15-19.
被引量:3
5
孟天运.
远古到周初齐鲁两地文化发展比较[J]
.史学集刊,1999(2):7-11.
被引量:1
6
孙宏开,江荻.
汉藏语言系属分类之争及其源流[J]
.当代语言学,1999,1(2):17-32.
被引量:16
7
董楚平.
良渚文化祭坛释义——兼释人工大土台和安溪玉璧刻符[J]
.浙江社会科学,1999(3):144-149.
被引量:7
8
王辅世.
苗瑶语的系属问题初探[J]
.民族语文,1986(1):1-18.
被引量:13
9
陈桥驿.
“越为禹后说”溯源[J]
.浙江学刊,1985(3):98-102.
被引量:12
10
张祖方,严飞,周晓陆.
江苏丹徒磨盘墩周墓发掘简报[J]
.考古,1985(11):985-989.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
5
1
邵炳军,杨秀礼.
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9):36-48.
被引量:3
2
胡晓东.
苗瑶语的早期来源及其系属[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9-113.
被引量:1
3
许恩.
吴地舞蹈文化探源[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2):58-62.
被引量:1
4
于平.
“巫舞”的活动指称与义涵分化[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4):22-29.
被引量:6
5
徐良高.
考古学文化、文献文本与吴越早期历史的构建[J]
.考古,2020(9):81-92.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杜静歌.
甲骨文“舞”字源中“手执牛尾”一说源流考释[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2(3):39-47.
2
黄一哲.
烟墩山一号墓与吴国早期历史[J]
.三代考古,2023(1):207-220.
3
赵芳媛.
从汉字构形看上古舞蹈文化——“無”“武”“舞”为例[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2):73-83.
被引量:5
4
胡晓东.
古汉语部分“见”母字在苗瑶语中的接触和演变[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4-109.
5
邵炳军.
楚公室族属、世系暨作家群体事略考——春秋时期楚国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研究之一[J]
.中国文化研究,2011(4):51-61.
被引量:2
6
许恩.
六朝时期吴地文化艺术发展脉络及范式[J]
.求索,2013(12):73-75.
7
何雅丽.
蚩尤祖先的民族文化认同[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23):262-263.
8
方礼刚,方未艾.
从甲骨文看疍民的起源与变迁[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24(6):15-23.
9
林荣珍.
区域文化视域下闽西北傩仪舞蹈形态分析与内涵阐释[J]
.三明学院学报,2020,37(3):60-65.
被引量:3
10
韩建业.
考古学文化阐释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社会科学,2021(9):142-158.
被引量:4
1
方酉生.
有关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41(6):18-23.
2
泰伯篇[J]
.走向世界,2014(1):87-88.
3
浦学坤,江凌云.
泰伯为什么要奔吴[J]
.江南论坛,2001(10):46-47.
4
卫文选.
晋国文化研究二题[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68-72.
5
龚友德.
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J]
.云南社会科学,1989(2):77-83.
被引量:2
6
何荣昌.
古代长江三角洲江南经济区的形成[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2):103-110.
被引量:2
7
感动.
20枚硬币的谎言[J]
.青年科学,2005(10):36-36.
8
陈萱.
用一个花开的季节温暖眼瞳[J]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13(6):49-50.
9
呂荣芳.
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印紋陶[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16(2):45-56.
被引量:8
10
王立坤.
面试[J]
.金色年华,2010(2):67-67.
民族研究
198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