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温州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对策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引导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是我们面临着的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温州经济格局的实质就是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通过兴办家庭工业等形式,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农业中的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
作者
李迪良
吴崇源
刘化标
机构地区
温州市委党校
温州市农委
出处
《人口研究》
1988年第2期32-37,共6页
Popul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
战略意义
第三产业
家庭工业
经济格局
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分类号
C92 [社会学—人口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7
同被引文献
43
1
李明开.
农村经济政策对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J]
.人口学刊,1986,8(3):28-32.
被引量:1
2
宋金平,谭勇剑,李利锋.
中国农村社区演化的型式及动力机制[J]
.人文地理,1999,14(3):41-45.
被引量:19
3
雷定安,刘笑平.
托达罗的人口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西北人口,1998,19(4):1-3.
被引量:4
4
胡伟略.
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劳动就业问题[J]
.西北人口,1996,17(3):18-22.
被引量:4
5
吴育频.
论私营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J]
.人口学刊,1992,14(5):12-13.
被引量:2
6
杨小苏.
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J]
.人口研究,1990,14(6):26-30.
被引量:3
7
韩俊.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及其特点[J]
.人口研究,1990,14(5):32-37.
被引量:6
8
石成林.
深分工:我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必由之路[J]
.人口研究,1990,14(3):32-35.
被引量:3
9
董辉.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与城镇化道路[J]
.人口学刊,1989,11(6):8-13.
被引量:6
10
陈冰.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缓问题[J]
.人口研究,1989,13(2):28-30.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3
1
孙峰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
.地理科学进展,1999,18(2):111-117.
被引量:18
2
宋金平,王恩儒.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发展趋势[J]
.中国人口科学,2001(6):46-50.
被引量:29
3
宋金平,徐长信.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对策[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17(3):54-57.
二级引证文献
47
1
赵国栋.
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研究(下)[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00-105.
被引量:4
2
周伯源,李明生.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77-78.
3
贺彩银,陈开军.
西部民族地区民营对外贸易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
.兰州学刊,2013(10):109-115.
4
张顺铃,倪飞.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11):79-81.
被引量:3
5
李飞,孙峰华.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转移模式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0(5):59-63.
被引量:21
6
许鹏,王晓波.
利用五普数据分析中国外来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6):46-51.
被引量:4
7
张呈琮.
人口迁移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
.人口研究,2005,29(1):74-79.
被引量:33
8
黄小舟.
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88-90.
9
张小珂.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5(2):18-23.
10
李莹,张小林.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692-1694.
被引量:15
1
喵老湿.
对不起,你那不叫人脉,叫好友数量[J]
.意林,2016,0(13):12-12.
2
徐颖,金建立.
集体经济发达地区仍有必要发展家庭工业[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1):9-11.
3
施德福.
“温州模式”及其对我们的理论启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4(1):56-64.
4
公木.
费老首次温州行[J]
.温州瞭望,2005(6):14-19.
5
叶裕惠.
农民家庭工业应该有个大发展[J]
.广西社联通讯,1985(4):44-48.
6
真理.
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温州农村青年[J]
.当代青年研究,1986(8):19-23.
7
杨雅彬.
老一辈社会学家视野中的中国农村工业[J]
.社会学研究,1993(1):68-77.
8
邹汇风,薛瑞成.
常熟市兴办招商场的实践与展望[J]
.社会学研究,1986(5):61-63.
9
朱永平.
建议恢复典当业[J]
.社会,1985,5(4):64-64.
被引量:1
10
胡令明.
经济模式与因地制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略思考[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8(1):10-13.
人口研究
198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