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主体的客体化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历史的、实践的方面来说,“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最概括的科学表述。人类的一切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能动而现实的互为转化、即双向对象化过程。尽管如此,人们却对“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缺乏系统而具体的了解。本文拟就“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作些探讨。
作者
王永昌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2-47,共6页
Seeker
关键词
客体化
实践客体
本质力量
主体的方法
意志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
双向对象化
实践主体
主体化
存在物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政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6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36
1
周梦,卢小丽,李星明,张祥.
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驱动民族地区文化空间重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J]
.农业经济问题,2021,42(9):68-79.
被引量:43
2
车维汉.
论日本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特征和文化背景[J]
.当代亚太,1997(2):50-54.
被引量:2
3
李景源.
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新进展——读《主体—客体》一书[J]
.哲学研究,1985(6):73-77.
被引量:3
4
李景源.
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J]
.人文杂志,1991(5):1-8.
被引量:2
5
王永昌.
论客体的主体化[J]
.江汉论坛,1991(5):6-11.
被引量:5
6
王沪宁.
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6(3):9-15.
被引量:98
7
张丽华,刘晟楠.
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5):56-59.
被引量:4
8
王敬春.
试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2):126-129.
被引量:2
9
王义桅.
“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J]
.学习月刊,2003(10):15-16.
被引量:3
10
陈佑清.
适应新的发展取向的学习类型多样化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2007,27(3):16-21.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
5
1
胡庆有.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的批判重构与实践推进[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8):41-44.
2
冯建军.
论“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核心:活动[J]
.江苏教育研究(职教)(C版),2009(10):47-50.
被引量:8
3
王猛.
三重空间生产:艺术嵌入乡村的路径研究——以蔡家沟村艺术试验场为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3(3):137-145.
4
陈旭.
文化软实力向硬实力的转化:依据、路径与契机[J]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9,0(1):96-107.
被引量:1
5
刘婷婷,黄世伍.
主要心理学流派中自我概念的比较[J]
.心理学进展,2015,5(12):724-730.
二级引证文献
9
1
黄书燕.
“活动单导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
.学习月刊,2011(24):126-127.
2
张建国.
小学语文“活动导学”的思考与实践[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7):77-81.
被引量:5
3
陆慧.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政治课活动单的设计[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63-164.
4
吴建娟.
“活动单”导学有效实施策略的再思考——以Unit 1 Reading小组活动导学教学为例[J]
.中学课程辅导(上旬刊),2016(23):11-11.
5
陈敏,王凯军.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眼科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81-82.
被引量:4
6
张慧媛.
高中数学“活动单导学”教学应用探究[J]
.数码设计,2018,7(16):71-71.
7
高飞,彭昕.
文化外交的学理阐释[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267-275.
被引量:3
8
颜学新.
善用课堂活动单助力心理成长[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4):35-37.
被引量:2
9
钱晓培.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物理理学习的心理障碍成因分析[J]
.高考,2014,0(9X):111-111.
1
陶胜先.
试论同一实践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J]
.理论月刊,1987(9):49-51.
2
周朝东.
共产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性[J]
.唯实,1992(2):24-27.
3
陈华兴.
真理标准的能动性及其现实意义[J]
.学习与思考,1998(6):7-8.
4
吕宋.
买卖合同中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与违约责任[J]
.法制与社会,2008(10).
5
李纪才.
平等: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公平理论[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6):83-86.
6
王广彬.
社会法上的社会权[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1):64-73.
被引量:18
7
杨通进.
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以环境伦理为例[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2):13-15.
被引量:1
8
陈水林.
对依法治国的主客体关系和制约环节的思考[J]
.浙江经专学报,1998(2):34-36.
被引量:1
9
吴从众.
实践理性与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哲学分析[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19(4):7-13.
10
陈维民.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之思[J]
.传承,2011,0(12X):20-21.
求索
1991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