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统计批评:黛钗诗词差异论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诗词曲赋是《红楼梦》全方位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品韵味浓郁的一大原因,也是作者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诗词中尤以黛钗为佳。黛钗诗词鲜明地反映出两人气质个性情趣的巨大差异,本文试图从统计批评学的角度。
作者
周思源
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81-195,共15页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关键词
艺术手段
作品
诗词曲
黛玉
词差异
重要组成部分
曹雪芹
宝钗
生活中
红楼梦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4
1
刘宏彬.
对《红楼梦》诗歌文本的三级接受[J]
.红楼梦学刊,1991(4):237-251.
被引量:2
2
吕启祥.
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J]
.红楼梦学刊,1987(3):48-67.
被引量:29
3
郑元会.
语气系统和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J]
.外语学刊,2008(4):80-84.
被引量:22
4
李巧莲.
文学作品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74-7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邹自振.
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26(5):47-50.
被引量:5
2
李庆霞.
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0(1):77-83.
被引量:2
3
廖治敏.
黛钗海棠诗之人际意义差异[J]
.林区教学,2017,0(11):38-40.
二级引证文献
6
1
王军霞,杜伟,董红芸.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林黛玉形象[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117-119.
被引量:2
2
寇春华.
2001—2010年林黛玉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5):21-28.
被引量:1
3
张涵.
从《五美吟》看林黛玉的“红拂精神”[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26-29.
4
陈麓郦.
浅析《红楼梦》葬花诗词[J]
.戏剧之家,2023(29):196-198.
被引量:1
5
刘玥含.
泪沁潇湘——《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探析[J]
.青年文学家,2016,0(11Z):96-96.
6
陈小林.
《红楼梦》咏物诗词的文本意义[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23(6):42-45.
被引量:1
1
黄敏.
宋代著名女词人词作个性差异论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02,22(3):30-32.
2
梁德林.
伤春悲秋差异论[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9(2):46-52.
被引量:4
3
孙敏强.
陶谢山水田园诗差异论[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8(3):93-100.
被引量:3
4
刘阳.
中西悲剧兴趣差异论[J]
.语文新圃,2010(8):15-16.
5
赵文花.
铁凝小说的语言风格[J]
.时代文学,2008(15):79-80.
6
王英志.
狂放之性与闲适之趣[J]
.中国韵文学刊,2003,17(1):41-45.
7
赵炎秋.
图像时代诗画差异论——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五[J]
.创作与评论,2016(20):4-12.
被引量:3
8
姚婷.
山水诗与山水画差异论[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53-57.
被引量:1
9
徐曲星,葛亚敏.
中西审美意象差异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29-30.
10
徐仲佳.
郁达夫张资平性爱观差异论[J]
.齐鲁学刊,2003(4):96-99.
红楼梦学刊
199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