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俞平伯早期诗论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俞平伯的最早诗论《诗底进化还原论》,提出文学家是“劳动者,当然能充分表现出平民的生活”,这在五四时代,确是比较进步的。他早期的平民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民间歌谣的肯定。先生论诗,善用比喻,简练隽永,耐人寻味。他对被称为“诗余”的词亦有精深的研究和中肯的言论,对苏东坡、辛稼轩、李清照等著名词家的作品有独到而精当的评析与见解。
作者
郑子瑜
出处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含蓄
意蕴
隽永
中肯
简要明白
耐人寻味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3
1
高建军,李烨.
评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兼论研究性与鉴赏性古代文学作品选的选材标准问题[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41-44.
被引量:1
2
郑子瑜.
从台湾的修辞学研究说到澳门的语体学研究[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8(6):69-74.
被引量:3
3
唐圭璋,潘君昭.
论词的起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1):57-63.
被引量:12
4
盖国梁.
发前人未发之覆——《论诗词曲杂著》[J]
.中国社会科学,1984(3):197-198.
被引量:1
5
陈子善.
略谈郑子瑜的《鲁迅诗话》 筚路蓝缕 功不可没[J]
.鲁迅研究动态,1987(7):40-41.
被引量:2
6
谭学纯.
百年回眸:一个诗学口号的修辞学批评[J]
.东方丛刊,2004(2):107-122.
被引量:6
7
陈水云.
从传统到现代的词学转型——俞平伯家族的词学史[J]
.社会科学辑刊,2005(2):152-159.
被引量:8
8
邓艮.
建构的先锋:重审俞平伯新诗理论[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41-45.
被引量:1
9
胡建次.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4):113-117.
被引量:1
10
郭绍虞.《中国修辞学史稿》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页.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谭学纯.
郑子瑜:被“修辞学史家”遮蔽的学术身份[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8-93.
2
李杰.
俞平伯词史观的渊源与实践[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1):79-8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傅宇斌.
选本与注释学视野下的《唐宋词选释》及其词学史意义[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9(1):479-512.
2
傅宇斌.
评点之学:论俞平伯词学方法的学术渊源及其超越[J]
.广东社会科学,2020,0(2):160-168.
1
张贺.
校园谐趣[J]
.新作文(小学中高年级版),2002(26):13-13.
2
严惠萍.
静夜书[J]
.青少年日记,2004,0(5):11-11.
3
许博渊.
又是荠菜花开时[J]
.文苑,2006(12A):36-37.
4
张文丽.
数学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的几点尝试[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18(1):165-165.
5
姜莉.
且余清音可绕梁——浅析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教学策略[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4(9):3-3.
6
傅国涌.
触摸“五四” 还原“五四”[J]
.同舟共进,2009(5):4-8.
被引量:2
7
吴功正.
郭沫若早期诗论初探[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21(4):52-56.
8
王绪春,赵奉田.
《民间歌谣 给你美的享受》[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6(Z2):56-57.
9
王艳.
作文,倡导一种写实的方向[J]
.作文通讯(高中版),2009(6):32-33.
10
周舒萍.
善用比喻 文采飞扬[J]
.语文教学之友,2009,28(9):44-45.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