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稼轩体”:高峰体验与词的高峰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视界的转换:于唐宋诸大家外别立一宗“稼轩体”是辛弃疾词另一值得重视的称谓。这一称谓之所以特别值得重视,因为它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辛弃疾四十八岁以前的作品已被尊之为“体”;“稼轩体”的推出还为辛弃疾所喜。不仅如此,当我们今天对“稼轩体”进行新的审视时,还可发现其中有许多深刻的含蕴尚待发掘。最早推尊“稼轩体”的是范开。范开编刊《稼轩词甲集》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
作者
陶尔夫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5-67,共13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高峰体验
辛弃疾词
稼轩词
审美体验
婉约词
自身发展
抗金复国
歌词创作
作品
审美感兴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3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
1
罗大冈.
罗曼·罗兰这样说[J]
.读书,1990,0(3):124-128.
被引量:6
2
王国维.
《人间词话》[J]
.化工高等教育,1988,5(1).
被引量:303
3
钱锺书.
中国诗与中国画[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1):1-13.
被引量:24
共引文献
330
1
杨双林.
京沪消费函数分析[J]
.中国市场,2006(22):63-64.
2
王利伟.
浅谈山水文化中的人性关怀[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53-55.
被引量:2
3
赵晓岚.
论姜夔的“中和之美”及其《歌曲》[J]
.文学评论,2000(3):82-91.
被引量:16
4
杜成,马万伦.
锦瑟无端五十铉,一铉一柱思华年——浅论李商隐的幕府生活与抒情诗创作[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11(1):48-52.
5
孙正华,胡朝刚.
吉狄马加诗歌意象散论[J]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2):41-45.
被引量:2
6
张光兴.
道法自然与书法之美[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2):7-11.
7
杨金梅.
论五代、两宋词的南方化历程[J]
.学术探索,2004(7):107-111.
8
辛晓玲,赵建新.
《红楼梦》意境论(续)[J]
.社科纵横,2002,17(3):55-59.
9
张克锋.
《古诗十九首》赋法抒情刍议[J]
.社科纵横,2001,16(4):49-50.
10
胡建新.
试论李煜的生活经历对其词作内容和风格的影响[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2):26-2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9
1
杨罗生.
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作年考[J]
.齐鲁学刊,1986(4):103-105.
被引量:1
2
邓红梅.
辛弃疾与陶渊明[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4(2):36-43.
被引量:3
3
邱俊鹏,曹学伟.
《苏辛词风异同辨》辩[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63-72.
被引量:2
4
严迪昌.
苏辛词风异同辨[J]
.社会科学战线,1980(1):233-240.
被引量:5
5
罗时进.
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J]
.江苏社会科学,1992(6):91-95.
被引量:4
6
李剑冰.
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年考[J]
.齐鲁学刊,1987(1):113-114.
被引量:1
7
叶嘉莹.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J]
.文史哲,1987(1):44-54.
被引量:14
8
叶嘉莹.
论辛弃疾词[J]
.文史哲,1987(4):16-25.
被引量:11
9
缪钺.
灵谿词说(续七)——论苏、辛词与《庄》、《骚》;论陈与义词;论张孝祥词[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97-105.
被引量:8
10
石红英.
辛弃疾与陶渊明[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2(1):100-103.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2
1
牛丹丹.
从辛弃疾的登临词中看其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92-95.
被引量:1
2
孙华娟.
20世纪辛弃疾词研究论辩[J]
.云梦学刊,2003,24(6):23-26.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李子琦.
试论稼轩登临词内涵的变化[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2,42(4):55-66.
1
汪又红.
试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83-86.
2
单芳.
“辛派词人”称谓溯源[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43-45.
3
秋枫.
中国诗学中感兴、意象、意境的解读[J]
.诗词月刊,2007(8):107-110.
4
陈文超.
“苏辛”二人词风不同之根源——浅议思想性格和创作手法之不同[J]
.学理论,2014(24):101-102.
被引量:1
5
周甲辰.
“悟”:生命的体验[J]
.云梦学刊,2007,28(3):113-116.
6
杨顾伟.
辛弃疾的婉约词摭谈[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54-55.
7
钱鸿瑛.
古池残水露新荷──读陶尔夫和刘敬圻的《南宋词史》[J]
.社会科学,1994(7):79-80.
8
李园媛.
论“稼轩体”之本色:“以小见大”[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4):58-58.
9
吕琼梅.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J]
.时代文学,2009(18):146-147.
10
方红芹.
研究信息[J]
.古典文学知识,1994,0(4):122-125.
文学评论
199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