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胡适与中国新诗艺术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本文论述胡适与新诗艺术的关系,论述他的理论、创作实践对新诗艺术的贡献,他在理论上、创作中的失误和局限以及对新诗艺术的影响。试图在对胡适在新诗艺术中的作用的评价中,探讨新诗艺术的形成发展、艺术特色与局限等问题。
作者
黄钢
范砚卿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8-73,109,共7页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胡适
新诗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16
1
吴奔星.
《尝试集》新论[J]
.社会科学战线,1985(3):270-285.
被引量:2
2
钟军红.
胡适新诗创作及理论的定位分析——兼论进化论的文学史观与20世纪新诗批评[J]
.文艺研究,2001(2):88-94.
被引量:2
3
高玉.“异化”与“归化”—论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影响及其限度[J].江汉论坛,2001,(1).
被引量:6
4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5).
被引量:126
5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8,(1).
被引量:129
6
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J].东方杂志,1934.
被引量:1
7
《胡适留学日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上海书店影印本,页368、475、977—979、838、983、998、1019、1035、177、384.
被引量:1
8
吴宓.《翻译》,《吴宓诗话·余生随笔》,商务印书馆,2005年,页230.
被引量:1
9
吴宓.《英诗浅释》(续)[J].学衡,1923.
被引量:1
10
王佐良.《译诗与写诗之问-读(戴望舒译诗集)》,《王佐良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页479、48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李丹.
胡适:汉英诗互译、英语诗与白话诗的写作[J]
.文学评论,2006(4):91-97.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魏淑仙.
此情就关风与月——从诗学的角度解读胡适留美期间的中诗英译活动[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6):20-23.
2
周时娥,赵元元.
万紫千红总是春——同一译者对英诗《闪光》的四种赏译[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109-111.
3
李丹.
留学背景与中国新诗的域外生成[J]
.文学评论,2009(5):176-183.
被引量:3
4
侯婷.
胡适英译诗《关不住了》的节奏尝试[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6):20-24.
5
高群.
中外教育文化冲突与文学革命--现代作家边缘人知识分子身份对现代文学的影响[J]
.南京社会科学,2010(6):138-143.
被引量:1
6
陈太胜.
跨文化旅行中的原作与译作——胡适的译诗与新诗的发生新论[J]
.中国比较文学,2011(4):80-90.
被引量:5
7
李丹.
论胡适改称“白话诗”为“新诗”[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6):95-99.
被引量:2
8
李安光.
胡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及其对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以其在文史哲领域内的研究实绩为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2):28-35.
9
屠国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胡适翻译拜伦《哀希腊》的报国思想研究[J]
.中国翻译,2017,38(6):18-24.
被引量:6
10
王铮.
阿列克谢耶夫与胡适《尝试集》[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4):102-105.
1
王铮.
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中国新诗艺术与发展前景”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J]
.诗刊,2009(24):72-75.
2
张碧.
艾青诗歌特色简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S2):121-122.
被引量:1
3
黄钢.
俞平伯对新诗艺术的贡献[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9(1):54-62.
被引量:1
4
黄钢.
刘半农对新诗艺术的贡献[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4):60-66.
被引量:1
5
邹建军.
闻一多的抒情诗与中国新诗艺术[J]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18(1):1-4.
6
庄伟杰.
从困惑中走向新世纪——世纪末国际华文诗歌思考[J]
.南方文坛,1999(1):42-43.
被引量:2
7
王堡.
正本清源论新诗——黄钢《新诗艺术》漫评[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12(4):74-75.
8
黄钢.
关于新诗艺术的思考[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0(4):54-59.
9
黄钢.
中国新诗的西诗艺术影响[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9(4):78-88.
10
戴达奎.
試析当代青年诗歌潮流的艺术特征[J]
.文艺理论研究,1981(4):115-119.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