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5年第1期14-18,共5页
R&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10
1 刘亚利.高技术产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5):9-12. 被引量:1
2 乔治·戴 保罗·休梅克 石莹译.沃顿论新兴技术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21,2. 被引量:27
3 Rod Howell.Emerging Technologies:The SMTA Approach[J].EP&P.2001(1):PP20-25. 被引量:1
4 李宽 李邦哲.从技术的生命周期看高新技术开发的金融支持战略[J].陕西金融,1994,(7):7-8. 被引量:1
5 Nadel, S ,L Rainer, M Shepard, M Suozzo, and J Thorne.Emerg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Building Sector[R]. Report A985.Washington, DC:American Council for an Energy-Efficient Economy.1998:PP3-5. 被引量:1
6 吴正德.促进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报告[R].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委、统战部,2003.3-11. 被引量:1
7 盖文启,王缉慈.从硅谷的成功看中国高新区的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1999(12):38-42. 被引量:57
8 聂海燕.世界顶级公司的用人方法[J] .行政与人事,2000(2):32-33. 被引量:3
9 王宏起,胡运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界定和使用规范化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4):8-11. 被引量:12
10 孙昌群,卢新华.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制度约束”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37-3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6
1 吴东,张徽燕.论新兴技术概念的商业内涵[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7):64-67. 被引量:4
2 胡建绩,孔德洋.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组织的模式选择[J] .中国软科学,2000(12):57-60. 被引量:1
3 李久鑫,郑绍濂.高技术企业的组织与自组织管理[J] .中国软科学,2000(5):32-37. 被引量:12
4 苏涛,王骏翼,吴晓新.我国IT产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6):42-46. 被引量:9
5 陈启勇,华宏鸣.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团队网络组织的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2):33-38. 被引量:6
6 龚国华.科技转化为竞争力的方式与途径[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5):27-3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4
1 许晶,赵麟斌.治理共同体:自组织嵌入城市社区建设的当代塑造——基于福州市公园社区复园里1号个案的实证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192-200. 被引量:19
2 李锐,鞠晓峰.产业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进化机制及动力模型[J] .中国软科学,2009(S1):159-163. 被引量:22
3 缪匡华.企业动态联盟的关键要素研究[J] .管理评论,2005,17(9):43-48. 被引量:9
4 缪匡华.企业动态联盟的关键要素分析[J] .管理世界,2005,21(12):160-161. 被引量:4
5 金福,王前.知识型组织智力资源管理新论[J] .科学学研究,2006,24(4):591-596. 被引量:8
6 张星,王润孝.IT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人员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2006,28(5):81-85. 被引量:2
7 尹华川,刘颖.重庆IT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学咨询,2006(10S):8-10.
8 杨善林,陆文星,梁昌勇.基于证据理论的IT项目风险因素评估方法[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2):1485-1488. 被引量:8
9 温承革,王勇,杨晓燕.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组织与自组织特征[J] .生产力研究,2006(11):218-220. 被引量:7
10 李浩.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团队知识结构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3):13-15. 被引量:1
1 钟卫东.重构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体系的思路[J] .中国科技论坛,2003(6):61-66. 被引量:12
2 苗一清,韩瑾.宁波市发展创业型经济分析[J] .经营与管理,2012(5):111-113.
3 郑士贵.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支持系统研究[J] .管理观察,1997,0(2):25-25.
4 任静,钟书华.我国企业加速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86-88. 被引量:1
5 任静,钟书华.我国企业加速器发展对策[J] .科技与管理,2010,12(6):82-85. 被引量:4
6 徐斌忠.管理创新与高技术企业的二次创业[J] .上海企业,1998,0(7):25-26.
7 赵京兴.技术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趋势[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7):34-40.
8 武威.物联网将带动互联网的新一轮创新[J] .通信企业管理,2010(8):28-28. 被引量:4
9 陈柽.新媒体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J] .商场现代化,2015(8):221-222.
10 吕燕,杨发明.有关生态技术概念的探讨[J] .生态经济,1997,13(3):47-49. 被引量: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