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2-87,共6页
Confucius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4
-
1徐庆文.生命伦理与儒学的现代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3):105-107. 被引量:2
-
2荆学民,李旭炎.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5-69. 被引量:30
-
3卞敏.哲学与终极关怀[J].江海学刊,1997(3):78-84. 被引量:5
-
4陈来.道德的生态观──宋明儒学仁说的生态面向及其现代诠释[J].中国哲学史,1999(2):3-9. 被引量:15
-
5丰子义.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J].天津社会科学,1997(1):21-24. 被引量:9
-
6赵庆杰.塑造人文精神 提供终极关怀[J].世界宗教文化,2001(3):28-29. 被引量:5
-
7乔学斌.略论儒、道、释的生命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55-58. 被引量:12
-
8段颖,杨惠.文化人类学的哲学内涵、经验与理性[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5):13-16. 被引量:2
-
9[10]邓明昱,郭念峰.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50. 被引量:1
-
10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2-97. 被引量:41
-
1关志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同”社会基础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51-53. 被引量:3
-
2齐辉,唐长久.和谐·理性·信仰[J].全国商情,2011(6):100-102.
-
3胡成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哲学基础[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1):11-13.
-
4黄钊.儒家社会理想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价值[J].中州学刊,2003(6):156-160. 被引量:1
-
5常玉荣,刘志轩.荀子“以礼导欲”思想的社会学意义[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2):1-3.
-
6赵俪生.论理想主义[J].科学.经济.社会,1998,16(4):56-58.
-
7陈寒鸣.儒家“大同”理想及其对近代中国人的影响[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1):4-7. 被引量:1
-
8陈萌,姚小玲.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4(2):7-9.
-
9魏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与“和谐社会”[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6):25-29.
-
10杨若男.每月作文题[J].语文教学之友,2014,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