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第1期74-75,共2页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同被引文献16
-
1梁霖.南京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如何打好“明文化”旅游牌[J].南京社会科学,2004(z1):326-328. 被引量:4
-
2王文钦.太湖流域先吴文化琐谈[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4):115-118. 被引量:2
-
3罗宗真.吴地文化研究之我见[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75-79. 被引量:2
-
4安宇.淮海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J].人文地理,2001,16(4):89-92. 被引量:4
-
5刘海鸿.淮扬菜——富有诗情画意的饮食文化[J].烹调知识,2003(9):8-9. 被引量:1
-
6沈启鹏.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研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0(4):97-101. 被引量:18
-
7沈山,安宇,戴先杰.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J].经济地理,2005,25(3):302-306. 被引量:8
-
8朱黎霞,陶忠元.浅谈江苏南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03Z):198-199. 被引量:7
-
9董楚平.吴越文化概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2(2):10-13. 被引量:30
-
10叶文宪.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吴地的居民变迁与文化转型[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91-9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
-
1孟召宜,苗长虹,沈正平,渠爱雪.江苏省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12):88-96. 被引量:34
-
2王咏.非物质文化与地方文化建设——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例[J].东南文化,2009(5):17-21. 被引量:2
-
3高力翔.江苏省群众体育发展区域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4):15-16. 被引量:1
-
4严哲文.文化差异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4(5):137-138.
-
5陈淮高.巧借乡土文化 学出高雅语文——淮扬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行动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3):275-276.
-
6梁惠娥,陈潇潇.当代江苏各文化区域内丧服的形制特点[J].服装学报,2016,1(2):220-227. 被引量:2
-
7梁惠娥,陈潇潇.当代江苏地区丧服形制的差异化比较[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6(6):91-93.
-
8夏蕾.晚明江南名士婚恋行为的地域文化差异解读——以钱谦益和冒辟疆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2):48-50.
-
9高山,曹琼晓,刘一,张正甜.地域文化对标志设计的影响——浅谈淮安地区标志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8(11):61-63. 被引量:1
-
1李靖,谷人旭.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74-77. 被引量:22
-
2沈立人.弘扬长江文化 振兴长江经济[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9(Z1):48-49.
-
3张晓平.常州的希望:从“运河文化”走向“长江文化”[J].江南论坛,2005(11):28-31. 被引量:1
-
4胡忠良.兴工富荆门[J].人民论坛,2003(10):66-66.
-
5唐琼.湖南发挥区位优势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J].全国商情,2014(18):39-39.
-
6陈南京.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J].党政论坛,1996(1):40-41.
-
7张尚武.为湖南经济注入开放红利[J].新湘评论,2015(12):12-13.
-
8王世华.徽商与长江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1-7. 被引量:11
-
9史和平.镇江在长江三角洲中的发展策略[J].江南论坛,2002(11):23-24.
-
10董晓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理——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6):52-5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