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象与迷幻之境──先锋小说中的存在/死亡主题研究
被引量:9
出处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34,8,共9页
同被引文献72
-
1郝敬波.大众故事与先锋创新的向度追求——从苏童及其小说《红粉》谈起[J].艺术广角,2004(2):10-13. 被引量:2
-
2苏童.关于写作姿态的感想[J].时代文学,2003(1):59-60. 被引量:12
-
3张学昕.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3):61-63. 被引量:14
-
4齐红.苦难的超越与升华──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J].当代文坛,1999(1):42-44. 被引量:8
-
5张学昕.想象与意象架设的心灵浮桥——苏童小说创作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1(4):60-62. 被引量:16
-
6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50
-
7摩罗,侍春生.逃遁与陷落──苏童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8(2):12-20. 被引量:31
-
8张闳.《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问题[J].当代作家评论,1997(2):19-24. 被引量:18
-
9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J].文学评论,1993(2):88-100. 被引量:49
-
10陈晓明.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J].文学评论,1991(5):128-141. 被引量:50
引证文献9
-
1卢焱.论余华小说死亡主题的嬗变[J].中州学刊,2006(4):226-228.
-
2常智娟.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论余华小说中死亡主题的嬗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1):50-52. 被引量:1
-
3杨保红.毕淑敏小说死亡主题略论[J].芒种,2014(6):69-70.
-
4冯妮.先锋·历史·现实——多重视野下的苏童小说研究[J].当代文坛,2014(4):31-36. 被引量:1
-
5张润.死亡与痛苦的大胆展现──海明威与余华创作主题之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3):52-56. 被引量:4
-
6范语晨.“延异”当中的反叛与历史想象——再论余华的《古典爱情》[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7):141-143.
-
7周萧易.荒诞生存与孤独存在——论薛忆沩小说《遗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2):57-60.
-
8王婕婷.对余华小说“死亡美学”的探讨——以《在细雨中呼喊》为例[J].今古文创,2022(1):4-7. 被引量:1
-
9李衍鹏,徐兆基.冷漠后的悲悯与灵的飞跃——简析余华小说作品中的人文关怀[J].科学中国人,2016(5X).
二级引证文献6
-
1徐诗囡,俞霁阳,高欢璐.成为更柔软的自己 ——余华与海明威的殊途同归[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0(6):13-14.
-
2彭爱华.近十年余华研究述评[J].宜宾学院学报,2006,6(4):58-62. 被引量:4
-
3王琳琳.结构主义文学视角下对《永别了,武器》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2,0(01X):6-7.
-
4周飞.对小说《杀人者》中的人物对话的赏析[J].语文建设,2012,0(01X):12-13.
-
5王宇娟.从死亡中看见生命的悲悯——余华《第七天》的生命意识探究[J].文化学刊,2024(9):103-106.
-
6潘菁.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以先锋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为例[J].语文建设,2016,0(1Z):49-50.
-
1匡民.迷幻诗歌[J].雨花,2000(1):34-41.
-
2丁燕.迷幻绿洲(组诗)[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3(11):151-152.
-
3刘春.迷幻之旅[J].杂技与魔术,2000(1):14-15.
-
4郭铁城.阿Q的无奈——兼谈鲁迅的“启蒙主义”[J].文艺争鸣,2008(9):80-86. 被引量:4
-
5吴妍.先锋中的一朵奇葩——论格非小说的特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42-43.
-
6郭大章.格非小说的语言特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228-229.
-
7洪少霖.入夜(外一章)[J].泉州文学,2012(5):90-91.
-
8言友.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练习举隅[J].中文自修,1995(2):27-31.
-
9任冠中.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2):96-97.
-
10江泉.格非小说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勘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3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