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纪念碑——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纪念碑——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荷兰]里斯·洛万*孙虹孙立新译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史料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即过去,大都已经消失,遗迹罕见,而历史学家的任务恰恰是要复原这个已经消失的对象。复原工作的基础便是史料,史料是人们寻求历史知识的开...
作者
里斯·洛万
孙虹
孙立新
出处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9-115,共7页
Historiography Bimonthly
关键词
民族纪念碑
历史研究
史料
德意志民族主义
历史学家
前引书
文字史
研究对象
解放战争
历史科学
分类号
K05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9
同被引文献
26
1
杨雁斌.
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下)[J]
.国外社会科学,1998(3):3-8.
被引量:18
2
梅兴柱.
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得失[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9(2):68-74.
被引量:6
3
夏鼐.
什么是考古学[J]
.考古,1984(10):931-935.
被引量:60
4
沈固朝.
与人民共写历史——西方口述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们的启发[J]
.史学理论研究,1995(2):98-107.
被引量:23
5
黄修己.
文学史的史学品格[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3):66-76.
被引量:9
6
沈洁.
许多时间,像烟[J]
.读书,2004(12):48-54.
被引量:1
7
陈淳.
谈考古学的学术定位[J]
.文物世界,2001(6):10-15.
被引量:4
8
武新军.
史料的新发现与文学史的再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撮要[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20-22.
被引量:2
9
李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1):11-14.
被引量:8
10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8
1
马绍玺.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的重要收获——评李光荣有关西南联大文学的两本新书[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5-67.
2
林溪声.
口述史:新闻史研究的一种新路径[J]
.国际新闻界,2006,28(7):73-77.
被引量:19
3
刘海洲.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料学的新突破——评陈思广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2—1949.9)》(修订版)[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8-41.
4
郭公民.
纪念与象征中的公共性——解读上海租界纪念碑、雕像的公共功能与意涵[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4(5):1-5.
5
袁飞.
近代寿县水利史研究的口述史路径——以芍陂治理研究为个案[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8-12.
被引量:2
6
袁飞.
倾听历史的回声:淮河文化研究的口述史路径[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2):1-4.
被引量:2
7
陈炜,伍明春.
史料的拓进与历史的还原--评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J]
.粤海风,2022(6):73-77.
8
李怡.
历史的“散佚”与当代的“新考据研究”——史料建设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J]
.学习与探索,2004(1):104-10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袁飞.
拓展淮河文化研究的经度和纬度——兼论茨淮新河工程建设研究[J]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6.
被引量:2
2
徐觅真.
浅述口述史学在各学科中运用[J]
.消费导刊,2009,0(17):240-240.
3
李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1):11-14.
被引量:8
4
李良荣,赵智敏.
2006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
.新闻大学,2007(1):1-8.
被引量:2
5
陈力丹,汪露.
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
.国际新闻界,2007,29(1):5-10.
被引量:4
6
谭光辉.
论易中天《品三国》与大众文化的心理同构[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6-8.
7
吴飞,程怡,姚晓玉,卢艳,周明露,吴湄.
2005—2006年新闻学研究综述(下)[J]
.当代传播,2007(4):4-9.
被引量:2
8
杨朕宇.
浅论新闻史研究的未来路径[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8(12):74-75.
被引量:3
9
崔萍.
新闻史研究思路和方法讨论述评[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45-249.
被引量:3
10
张朋.
1949年以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及其反思[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117-121.
被引量:4
1
黄小伟.
“地下史”弥补文字史[J]
.中国新闻周刊,2002,0(26):50-51.
2
Η.Я.梅尔别特,Д.Б.舍洛夫,■如山.
考古学和历史科学[J]
.历史研究,1962(2):169-171.
3
黄正柏.
德意志民族思想文化与纳粹主义的兴起[J]
.历史教学问题,1998(5):12-18.
被引量:5
4
顾静.
史料的流传[J]
.档案,2003,0(1):38-39.
5
杨雁斌.
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下)[J]
.国外社会科学,1998(3):3-8.
被引量:18
6
杨静.
德意志民族主义对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影响[J]
.传承,2011,0(1Z):64-65.
被引量:1
7
陈广尧.
刘胡兰纪念馆建成[J]
.文物,1959(1):9-9.
8
吴金華.
《宋书》校点续议(续一)[J]
.文史,2013(1):273-288.
9
杨继东.
代州古城——开启长城的一把钥匙[J]
.黄河,2004,0(6):168-175.
10
张国臣.
论泛德意志民族主义[J]
.许昌师专学报,1999,18(4):72-75.
被引量:1
史学理论研究
199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