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
出处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155-158,共4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7
-
1潘法连.安徽历代农学书录选辑——《中国农学书录》拾遗[J].中国农史,1985,4(2):86-96. 被引量:4
-
2罗桂环.朱橚和他的《救荒本草》[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4(2):189-194. 被引量:6
-
3崔思棣.江淮地区圩田初探[J].安徽史学,1984(6):19-22. 被引量:13
-
4姚德昌.从中国古代科学史料看观赏牡丹的起源和变异[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1(3):261-266. 被引量:7
-
5黄万波,彭春,方笃生,叶永相,范汝强.安徽和县猿人化石及其动物群的初步观察[J].江淮论坛,1981(4):117-121. 被引量:2
-
6张秉伦等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史稿[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29.
-
7陈椽.安徽茶经[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被引量:2
共引文献28
-
1赵凯欣,李俊杰,严飞,侯晋轩.平谣术:安徽省无为县“水鬼毛人”谣言治理(1953-1954)研究[J].开放时代,2021(2):179-198. 被引量:2
-
2姚德昌.《庄子》书中的循环转化说[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9(3):269-274. 被引量:2
-
3潘法连.安徽历代农学书概述[J].古今农业,1992(2):41-50. 被引量:2
-
4赵崔莉.清代皖江圩区的民间信仰[J].古今农业,2007(1):100-107. 被引量:1
-
5扈耕田.牡丹文化研究现状评析[J].洛阳大学学报,2007,22(1):21-25. 被引量:10
-
6赵崔莉.从清代安徽方志漫谈皖江圩田[J].中国地方志,2007(4):41-46. 被引量:9
-
7卢勇,王思明.明清淮河流域生态变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6):45-52. 被引量:2
-
8赵崔莉.清代皖江圩区的组织功能与社会控制[J].农业考古,2008(3):48-52. 被引量:1
-
9陈恩虎,惠富平.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3):50-60. 被引量:4
-
10陈恩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J].中国农史,2009,28(1):55-64. 被引量:12
-
1曹流俭,邢君,陈浩.优质油菜新品种(H组合)比较试验与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157-6158.
-
2刘希彦.开发野生食用植物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J].农业科技通讯,2001(5):37-37.
-
3周芬,陈胜,李杨.安徽地区野生大豆饲用价值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30-32. 被引量:6
-
4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种植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史,2009,28(3):12-22. 被引量:2
-
5杨文娣.长白山区常见野生食用植物与非食用植物的鉴别及药用价值[J].人参研究,2003,15(2):21-24.
-
6王文杰.论安徽茶叶在生产领域的技术需求[J].茶业通报,2000,22(4):9-10.
-
7顾公新.加强茶叶行业协会建设,为振兴安徽茶叶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服务[J].茶业通报,2005,27(4):147-150. 被引量:1
-
8廖万有.21世纪安徽茶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J].茶业通报,2000,22(3):2-4. 被引量:2
-
9邹长明,杨杰,王允青,刘英,张晓红,唐杉.柽麻品种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4):1-5.
-
10曹流俭,童存泉,邢君.优质油菜新品种(H系)适应性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582-158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