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118-121,共4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共引文献19
-
1赵志营,李盛竹,李倩.中国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网络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21(6):3-11. 被引量:3
-
2张少华.知识经济对图书馆的挑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20(1):17-19.
-
3苗建军.经济信息化:含义、层面、结构[J].东岳论丛,1998,19(3):104-106. 被引量:1
-
4戴金波.社会信息化及其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高校图书馆工作,1996,16(4):8-9.
-
5谢康,肖静华,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环境、基础和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2):28-31. 被引量:42
-
6王晓燕,李美洲.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机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8):263-265. 被引量:2
-
7王莉.再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情报杂志,1999,18(2):14-15. 被引量:2
-
8冀洁风.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1999,16(3):14-16. 被引量:1
-
9杨伟霖,李一.区域联合构建城市群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3):83-86. 被引量:2
-
10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47(1):4-16. 被引量:195
同被引文献7
-
1苗建军.经济信息化:含义、层面、结构[J].东岳论丛,1998,19(3):104-106. 被引量:1
-
2陈文化,黄跃森,王光明.技术创新──技术与经济之间的中间环节[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4(1):51-56. 被引量:26
-
3郭斌,蔡宁.从“科学范式”到“创新范式”:对范式范畴演进的评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3):8-12. 被引量:17
-
4彭福扬.发挥技术创新在企业改革中的作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3):42-45. 被引量:6
-
5柳卸林.国家创新体系的引入及对中国的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1998(2):26-28. 被引量:34
-
6肖明.高新技术资产的本质特征及其确认标准[J].当代财经,1998(4):51-54. 被引量:1
-
7田丰.论我国数据库产业[J].图书馆学研究,2000(2):64-65. 被引量:4
-
1钟春平.信息技术创新对知识经济的推动机理分析[J].南方经济,2000,29(5):47-51. 被引量:3
-
2信息经济发展展望[J].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16,0(22):43-48.
-
3赵保权.社会资本与法院信息化分析[J].活力,2010(10):138-139.
-
4黄东兵,张世英.关于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3):64-67. 被引量:2
-
5我国将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政策环境[J].中国品牌,2009(3):13-13.
-
6陈运红.通信,能让经济跑多快[J].现代商业银行,2010(10):55-58.
-
7王素娥.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观念[J].党政论坛,1999(1):34-36.
-
8黄宏涛,程清杰,梁存良.面向河南省信息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6):83-84. 被引量:1
-
9陈静.从信息技术创新看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41-44. 被引量:2
-
10缪承潮.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杭州”[J].经贸实践,2011(1):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