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辛迪巴德航海记》看阿拉伯人的民族文化意识——读《一千零一夜》有感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该书成书于公元16世纪,但早在公元9~10世纪已在阿拉伯民间口头流传,初具雏形,并出现一些手抄本。此书反映了伊斯兰兴盛时期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阿拉伯人的品格、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反映了阿拉伯社会各阶层的真实面目。对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具有很大的帮助。1704年法国文学家安托万·加朗(An-toine Galland)将此书译为欧洲文字后,该书声名大震,迅速在欧洲传开,引起欧洲人对此书的重视,此后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18世纪是欧洲反抗封建君主制的时期,浪漫主义文艺作品空前繁荣,有关《一千零一夜》主人公——“山鲁佐德的书籍达679种之多,可称得上是山鲁佐德的世纪”。20世纪初,由周桂笙先生将该书部分故事首次译成中文,书名叫《新(广奋)谐译》。这部阿拉伯民间文学的优秀遗产,现已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并搬上银幕、舞台,深受各国各民族的欢迎。该书之所以受到各民族的欢迎。
作者 赵培森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6-99,共4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