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8-103,共6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同被引文献207
-
1马陵合.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J].史学月刊,2001(6):77-82. 被引量:6
-
2李毅.“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再认识[J].道德与文明,2002(1):62-66. 被引量:3
-
3刘四平,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货币改革[J].历史档案,2002,15(1):100-109. 被引量:3
-
4李廷江.戊戌维新前后的中日关系──日本军事顾问与清末军事改革[J].历史研究,1999(2):87-96. 被引量:16
-
5姜铎.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J].历史研究,1997(2):113-127. 被引量:14
-
6谢放.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J].历史研究,1997(6):53-68. 被引量:7
-
7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历史研究,1996(3):176-185. 被引量:3
-
8丁伟志.“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J].历史研究,1994(1):137-154. 被引量:20
-
9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J].历史研究,1993(1):101-111. 被引量:20
-
10涂文学.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讨论会述评[J].历史研究,1992(6):127-13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6
-
1张勇.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与程朱理学的关系——以《劝学篇》为中心的考察[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2):23-25.
-
2把增强.近五年来张之洞研究的新进展[J].历史教学,2003(7):75-77. 被引量:2
-
3桑兵,熊月之(评点).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J].学术月刊,2007,39(8):138-146. 被引量:8
-
4田玉洪,张洪良.张之洞与绿营裁军[J].山东社会科学,2007(10):146-149.
-
5王德召.东南互保和几种政治势力[J].铜仁学院学报,2008,2(5):67-70.
-
6张艳国.简析张之洞中国文化自信论[J].江汉论坛,2010(1):81-90. 被引量:3
-
7张贤.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分析研究[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1(4):149-149.
-
8祝婷婷.百年张之洞《劝学篇》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12(12):104-108. 被引量:2
-
9顾雅文.张之洞经济思想与中西主流经济思想比较[J].决策与信息,2015(18):37-38.
-
10李旭辉,宋丹丹.文化自信研究现状评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7,15(5):63-67. 被引量:3
-
1丁应通.试论辛亥前后爱国主义的特点[J].桂海论丛,1998,14(4):92-96.
-
2江锋.康有为的复辟与近代军阀[J].社科纵横,1997,12(4):50-52.
-
3王淑良.康有为与书院教育改革[J].东南文化,1997(2):123-126. 被引量:1
-
4王敏.梁启超一封关于创办女学的重要信函[J].历史教学,2006(4):80-80. 被引量:1
-
5周启乾.晚清知识分子日本观的考察[J].日本学刊,1997(6):70-86. 被引量:3
-
6齐春风.论戊戌变法后的康有为与梁启超[J].社会科学辑刊,1997(6):99-104. 被引量:1
-
7忻平.论王韬的史著及其史学理论[J].史学理论研究,1997(3):50-58. 被引量:1
-
8陈其泰.梁启超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1-9. 被引量:3
-
9张爱平.梁启超小札[J].档案春秋,1994,0(3):56-57.
-
10肖朗.福泽■吉启蒙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1):25-33.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