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4-140,共7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同被引文献43
-
1潘殊闲.叶燮“诗是心声”初探——兼论古人的艺术与人生理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4):171-174. 被引量:5
-
2殷晶波.两种美学追寻的碰撞——试比较贺拉斯《诗艺》与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8-9. 被引量:2
-
3李晓峰.叶燮诗学的读者接受理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34-38. 被引量:4
-
4蒋凡.论叶燮及《原诗》[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6(2):45-51. 被引量:7
-
5朱典淼.试论《原诗》的艺术辩证思想[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5(4):85-90. 被引量:5
-
6卜松山,王文兵.论叶燮的《原诗》及其诗歌理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0(4):68-78. 被引量:6
-
7张少康.叶燮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38-44. 被引量:7
-
8白春香.叶燮“体用”论思想的形成[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199-203. 被引量:3
-
9蒋寅.叶燮的文学史观[J].文学遗产,2001(6):82-94. 被引量:20
-
10李泽淳.诗是感目会心的意象生发——叶燮的“理、事、情”一解[J].社会科学辑刊,2005(2):160-163. 被引量:2
-
1白小薇.《诗式》意境说的艺术辨证法[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1995,0(6):11-14. 被引量:1
-
2汪道伦.《红楼品味录》[J].红楼梦学刊,1999(4):121-121.
-
3王东兴.论传统诗学对白先勇小说的影响[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3):5-8.
-
4姜开翔.简论艺术辨证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5(4):38-41.
-
5李建明,谢锡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J].社会科学家,2010,25(3):18-22. 被引量:5
-
6王宁.王朝闻运用艺术辩证法对古典美学范畴的分析[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9(8):13-15.
-
7吕崇龄.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动与静的艺术辩证法[J].昭通学院学报,1987,24(Z1):4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