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9-159,共1页
Literary Review
同被引文献64
-
1《复旦学报(医学版)》投稿须知[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34(6). 被引量:2
-
2作者简介(ZJ)[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5. 被引量:1
-
3李普.博览群书的政治家——胡耀邦[J].博览群书,2004(12):16-18. 被引量:1
-
4老舍.读与写[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4):55-61. 被引量:4
-
5刘全福.兄弟携手 共竞译业——我国早期译坛上的鲁迅与周作人[J].中国翻译,1998(4):51-54. 被引量:6
-
6王士菁.《鲁迅全集》拟目[J].鲁迅研究月刊,1998(7):58-69. 被引量:2
-
7俄罗斯重新肯定高尔基[J].鲁迅研究月刊,1998(12):68-68. 被引量:1
-
8工藤贵正,励储.从本世纪初西欧文学的译介看当时的中日文学交流——关于当时鲁迅和周作人的作品的文学史意义[J].鲁迅研究月刊,1997(3):54-61. 被引量:3
-
9《书城》荐书[J].书城,2008,0(5):112-112. 被引量:1
-
10毕飞宇.“硬”说周作人的“小说”(读书札记)[J].作家,1997,0(5):32-33. 被引量:1
-
1雷达.诗与史的恢宏画卷[J].求是,1991(17):44-48. 被引量:9
-
2司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J].作家,2012(14):127-128. 被引量:2
-
3祝欣,李迎春.抵达意义的探寻——近十年《伤逝》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103-105. 被引量:7
-
4高云伟.诗与情融合,诗与史统一——1927年-1936年毛泽东的诗词人生[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3):27-30.
-
5徐朋云.论钱钟书对宋代诗歌的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59-59.
-
6王德威.现代性下的抒情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0(6):2-13. 被引量:19
-
7陈守红.“诗”与“史”的逆向——评萧红的《生死场》兼论女性写作[J].中国文化研究,2000(3):129-133. 被引量:2
-
8童龙超.从文言、白话看钱学的话语方式和思维特征[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8(3):54-55.
-
9北塔.论诗、史同源于巫[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3(9):94-96.
-
10滕汉洋.诗与史的冲突和平衡——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考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4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