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14,共4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1
-
1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第3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474.
同被引文献23
-
1刘日红.文学启蒙与性别困境——对十七年文学女性形象的背景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9(4):87-92. 被引量:2
-
2邵宁宁.牢笼抑或舟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家”的形象演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5):23-27. 被引量:11
-
3刘思谦.他们和新中国同命运——谈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4(5):1-5. 被引量:1
-
4贾丽萍.欲望之境与生存之象——论90年代新都市小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6):16-20. 被引量:4
-
5陈自仁.批判萧也牧创作倾向时的庸俗社会学及其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8(3):98-106. 被引量:2
-
6徐剑艺.城市的文明——城市知识者形象系列考察[J].文艺评论,1988(2):42-47. 被引量:2
-
7王若川.城市意识的增长和审美观点的分歧——评建国初对肖也牧创作的批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73-76. 被引量:2
-
8徐剑艺.城市的结构——当代城市小说干部形象的文化社会学研究[J].文艺评论,1987(6):47-53. 被引量:2
-
9徐剑艺.论新都市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2(5):85-93. 被引量:5
-
10王彬彬.王彬彬专栏:“姑妄言之”之二——“城市文学的消亡与再生”——从《我们夫妇之间》到《美食家》[J].小说评论,2003(3):17-23. 被引量:9
-
1叶凯.论当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1999,21(3):111-115. 被引量:3
-
2陈晓明.浩然:依然令人怀念的乡村叙事(评论)[J].朔方,2008,0(10):10-13. 被引量:3
-
3俞洁.都市民间的守望者——王安忆都市小说读解[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12(4):13-15.
-
4张波.都市民间的安稳追求与精神思考——张爱玲《倾城之恋》与王安忆《长恨歌》比较分析[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9-32. 被引量:2
-
5张丽丽.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民间文化形态[J].济宁学院学报,2008,29(2):24-28.
-
6罗波.文学文本,意识形态与生产理论[J].江淮论坛,1999(1):89-96. 被引量:1
-
7陈思和.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4):20-32. 被引量:30
-
8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J].小说评论,1998(1):66-73. 被引量:80
-
9金向德.都市民间文化的建构——读朴泰远小说《川边风景》的一个视角[J].当代韩国,2014(1):105-114. 被引量:1
-
10曾洪军.都市民间的现代性反思——评何顿《黑道》[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5):12-14.
;